元末明初人姚广孝,本是医生的儿子,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学贯古今,工诗,长于阴阳术,年轻时即怀有远大抱负。游玩嵩山寺庙,相面人袁珙见了大惊,说:“这位僧人面相何等奇异!三角眼,形如病虎,其必性嗜杀,刘秉忠之流也!”刘秉忠是元初政治家,辅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听了这相面辞说,更增添了广孝几分自负,大喜。 朱元璋时,广孝参加礼部考试,中选。广孝心不在此,辞官,只受赐了一件僧衣,仍然回去作和尚。路过北固山,作了一首怀古诗: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北固山位于镇江,形势显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江从此流过,孙权于斯筑铁瓮城,凭山远眺,可以望见宁、沪、杭三地的中枢金坛。 广孝登临北固山眺望远方,想象着战后几年,城楼上的血迹已干。烟花凋残,江北山峦仿佛近在眼前,朝云乱舞,万岁楼空空如也,昔日的英豪们都去了哪里呢?如今却只有一江寒月。江水缓缓地流向铁瓮城,野径通往金坛。梁朝萧氏的帝业现在何处?唯有我孤独的游客,在青山绿水间悠闲地漫步。 同游的僧人宗泐看了广孝的诗大吃一惊,“哎呀!这哪里是僧人的诗赋!”广孝笑而不答。 此时的广孝,胸中所想的,正如诗中所写,是成就帝业,像刘秉忠那样,定国立勋。 成就帝业,对当时的广孝来说,原本是水中花镜中月。大明朝建国十几年,是新生的地主政权。朱元璋吸取历代皇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个皇朝逐渐焕发出朝气,政治清明,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好转。如此以来,军阀打天下当皇帝的路子堵死了,但是机会还是有的。 (图)姚广孝(年-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去世,请高僧陪侍诸皇子为马皇后祈福,终于给了广孝一个机会。经好友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荐,广孝侍燕王朱棣(朱元璋四子)。二人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广孝住在北平的庆寿寺,常常出入燕王府,屏左右密语。也不知道在密谋些什么。一日,广孝神秘兮兮地对朱棣说:“我想送您一顶白帽子。”燕王朱棣听后?出一身冷汗,他知道自己身为亲王,再戴上白帽子就成皇帝了。此事暂且搁置。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去世,传位给皇太孙朱允文,是为建文皇帝,朱棣的亲侄子。建文帝登基后,面对一个个拥重兵多不法的亲王叔叔们,整日担忧皇位不稳,遂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削藩先从势力较弱的亲王下手,一连废了五个叔王。燕王朱棣如坐针毡,广孝劝他起兵造反。朱棣说:“民心在小皇帝那边,我怎么造反?” 广孝笑呵呵地答道:“我知天道,天道是你能作皇帝,哪管他民心不民心呢!”接着又向朱棣推荐了僧人袁珙和占卜师金忠加入朱棣政治集团。三个人围着燕王朱棣,一个论天道,一个说佛法,一个占星相,说来说去,燕王动了心,加之侄子削藩逼得正紧,遂决心造反,立即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为掩人耳目,朱棣依广孝计,在王府内挖地穴造重屋,周围砌上厚厚的围墙,在地屋内打造兵器、训练军士,还养了一大群鸡鸭鹅犬,喔喔嘎嘎,掩盖声响。 朱棣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后院失火,队伍里出了叛徒,燕王护卫队一个百户军官突然举报朱棣谋逆,朝廷马上派人逮捕了几个朱棣手下的军官,逼得朱棣不得不装疯卖傻卧病在床。之后,形势又有好转,北平都指挥使(北平军区司令员)投靠朱棣。箭已上弦,不得不发,朱棣终于决定起兵。正在此时,一阵大风刮来,王府宫殿的檐瓦竟然堕下,朱棣以为不祥之兆,色为之变。广孝见状,颔首笑曰:“殿下勿怕,这可是吉兆啊!飞龙在天,从以风雨。这狂风正是从你而生。而且,檐瓦坠地变为黄土,‘易黄’也,看来,这皇帝要换人了!”最终,朱棣下定决心起兵,传檄天下,“皇帝身边出了奸臣齐泰、黄子澄,奉太祖遗训,兴兵讨贼”,号称“靖难之师”。 靖难师起,燕王朱棣领兵转战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广孝并不随军出征,他辅佐燕王世子留守北平,并成功组织北平保卫战。当时,政府军在大将李景隆的率领下,趁朱棣北袭大宁,以六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城。景隆在北平城九门各筑堡垒,准备攻城。燕王世子(后来的明仁宗)在广孝的辅佐下,以不足万人的军队固守,凭借北平坚厚的城墙,令政府军不能前进一步。广孝还组织敢死队夜间出城偷袭景隆军,斩首无数。朱棣自大宁回援北平,内外夹击,景隆溃败,北平保卫战胜利。 广孝虽未随军出征,但是战场形势了然于胸,运筹帷幄,频出计谋,朱棣言听计从,决胜千里。广孝善于根据战场形势适时调整战略战术,抓住有利时机,瞄准关键,给予致命一击。朱棣组织济南会战,遇见劲敌,三月城不克。广孝千里驰书,建议道:“如今我军已经疲惫不堪,宜撤离战场休整。”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东昌会战(今山东聊城),朱棣吃了败仗,损失大将张玉,悻悻而归,意欲休整,广孝认为“哀兵必胜”,极力敦促朱棣再战,竟然击破政府军两员大将。 此时,靖难战争已持续三年有余,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并未争得多少地盘,往往是取得战事的胜利后,部队撤离,已攻略的城池马上又落入政府军手中,朱棣有力攻城却无力据守,不能巩固胜利成果,进退维谷。广孝建议:“殿下不必拘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的目标,不是争占地盘,而是取得政权。当今京师南京军力单薄,殿下可避开政府军之兵锋,迂回直击南京,京师可一举攻下。攻占京师,政权自然会落入殿下之手。”朱棣果然采纳广孝的战略,直袭南京,不费吹灰之力攻陷南京皇城,建文帝不知所踪,政权易手,朱棣登上皇位,得了天下,是为明成祖永乐皇帝。广孝当真与刘秉忠一样,成就了一代帝业。 论功行赏,广孝功最大:一是定策起兵。朱棣起兵,是广孝唆使力挺的。二是参决军机。朱棣转战天下,广孝虽未随征,但无论胜败战守,所有的战略都是广孝决策的,朱棣言听计从。三是谋定天下。功高至伟,又是出家人,没野心,也不受皇帝猜疑,自然得以善终。朱棣登皇帝位后,对广孝加官晋爵,封为太子少师。令广孝复俗姓姚,赐名为“广孝”。平日里朱棣从不直呼广孝大名而尊称为“少师”。赐广孝蓄发还俗,还赏赐府邸宫女供他享受,都被婉拒,仍回庆寿寺居住。 广孝也作了几年朝官,上朝穿官服,退朝仍换回僧衣,本色不改。晚年为国家做了几件好事,例如出赈苏州湖州灾荒,与大才子解缙共同编篡《永乐大典》。明成祖出征出巡时,广孝留守京师辅佐皇太子理政,皇太孙(后来的明宣宗)到了学习的年龄,又教皇太孙读书。广孝一连教育出了三代皇帝,古来绝无仅有。 (图)《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卷(目录占60卷),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广孝自十四岁出家为僧,多年不曾省视故乡,助朱棣得天下后也曾还乡里长洲,却吃了闭门羹,同母姐姐不肯相见,见面了又遭姐姐臭骂。少时的好友王宾也不肯相见,远远地指着广孝说:“你这和尚犯了大错啦!”说的还是广孝唆使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大逆不道。毕竟,建文帝才是太祖朱元璋的正宗嫡传,朱棣只是偏支,不配当皇帝。固然,靖难之役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争斗,或使生灵涂炭,兵灾频仍,这永远是广孝的罪果。尴尬之余,广孝赠送给宗族亲戚一些金银玉帛,又回到了庆寿寺。 广孝诗书满腹,很有才学,许多大儒都是他的好友,明太祖朱元璋的高参宋濂对广孝交口称赞。广孝曾撰写《道余录》,内容多见毁损先圣贤儒的文辞,与主旋律背道而驰,凡有读过的人都对此十分鄙夷。 广孝八十四岁那年,一病不起,朱棣亲临庆寿寺探望。不久再次探望,相语甚欢,朱棣赠送了金唾壶,问广孝还有什么心愿。广孝想了想答道:“希望陛下释放僧人溥洽。”朱棣爽快应允。溥洽是当年陪侍建文帝的僧人,朱棣攻陷南京后,怀疑溥洽帮助建文帝妆扮成和尚逃匿,找个理由把溥洽关押了十多年。如今朱棣坐了十几年的皇位,江山已固,也该宽宥建文余党了。溥洽释放不久,广孝与世长辞,被明成祖追封为“少师”。 病虎离世,也遗下无数的是非论断。 *作者:秦磊,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常年笔耕不息,坚守原创不易 赞赏 人赞赏 姹熻タ鐧界櫆椋庡尰闄?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