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姜良芹、朱继光 《东方历史评论》 1国民政府时期,忠烈祠的肇建源于纪念年九一八事变后抵抗日本侵略而殉国的将士。国民政府内政部于年9月13日颁布了第一个相关法令《烈士附祠办法》。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制定《历次阵亡残废受伤革命军人特别优恤办法全案》,在所附的《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中正式使用“忠烈祠”一词。此“办法”的第四条规定,“凡抵御外侮、北伐、剿赤各战役死亡官兵之原籍属于某县者,即于某县忠烈祠专祀之”。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广大官兵与民众在抗敌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年11月24日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会上,许多将领在汇报各战场战况时,几乎都提到阵亡官兵多“暴尸疆场”,不能掩埋的情况。蒋介石听后异常痛心,认为“给敌人看了这种情形,他即有轻视我军的心理”,是中国军队在士气上暴露给日军的一大弱点。另外蒋还认为如果“我们忠勇将士为国捐躯,竟至死不得收骸骨”,那么将对不起牺牲的官兵,也无脸见人。在这次会议上蒋提出两项改进办法:第一,以后战地上所有官兵遗骸,必须抬回掩埋。第二,在各师、团设立一组掩埋队,规定其职责,在缺乏棺木时,要掘土将官兵骸骨埋葬,并且要立牌为标志。这样做“使一般将士的英灵得安其所”,对提高士气也会有很大帮助。年蒋介石又亲自下令:“令各省县党政机关从速调制在抗战期内死难军民姓名、尤其对于被敌惨酷残杀之忠烈事迹更应注重记叙并筹备建坊立祠使地方官岁祠之。”在蒋介石的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