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云年轻照 曾经在黎川44医院的抗战女兵 年农历正月十六,周玉云出生于湖南长沙,乳名:六纯,祖居长沙县丁字湾周家老屋。其父周筱村曾任长沙县长,娶了三房媳妇,周玉云为大房所生,只可惜父母早逝,她出生后的第二年,40多岁的周筱村就因病去世,母亲几年后也随之而去。周玉云在家中老幺,上有四个姐姐,父母去世后,由二姐持家。周家在大西门有经营油盐和棉纱的商行。因家境宽裕,周玉云3岁念私塾,8岁进入洋学堂,后进入湖南私立南华女子初级中学读书,该校由留日归国的周子贤、蔡庆萱等人筹资创办,兼设初、高中,为“取南路精华”之意,力图为挽救中华而培育英才。 年,周玉云从南华高中毕业,与几位同学想要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时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然而时局突变,日军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在东北集结兵力,为侵略中国做准备,后制定了“十月方略”,准备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局势十分紧张。“七·七”事变之后,平津沦陷,北师大也迁往大后方。周玉云入北师大读书的愿望就此落空。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爱国宣传活动。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国军虽决然反抗,但仍节节败退,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11月初日军攻入湖南北部,直逼长沙。为坚壁清野、焦土抗战,11月12日夜,古城长沙被一场大火吞噬,史称“文夕大火”。死伤者无数,周玉云家也付之一炬,她的小爷爷(祖父的堂弟、黄埔六期生)周鑑在国民党某部任团长,当晚周玉云跟着小爷爷的队伍连夜沿湘江向南出城,以后搭乘火车到达衡阳。年春节,周玉云回长沙丁字湾周家老屋看望小奶奶返回衡阳,适逢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瑞金分校(第三分校)到衡阳招生。国破家亡,小女子虽身单体薄,但也渴望为国家出一份力,便毅然报名参加,被录取随即调往江西上饶学习,后又转至吉安、雩都等地培训。按个人特长,周玉云分到政训科学习,属女生大队,大队长唐可铎、中队长孙执力。军校学习以军事与政治并重,训练很苦,晚上经常演习,练习偷袭、防御之类。一年学习期满,年11月,周玉云被派往江医院从事政训工作,院长马兆麟。主要负责对伤病员进行甄别、分类、安排、安抚。当时在第三战区任政治部主任的湖南老乡邓文仪介绍她结识了黄埔14期毕业生贺锁庆,贺锁庆当时是邓文仪下级科员,医院,二人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贺锁庆是金坛建昌人,金坛沦陷后,父母带着他们兄弟几个逃难至武汉,贺锁庆在武汉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14期毕业生,与周玉云同为政训科学员。“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也没有人可以依靠,很难啊!”周玉云和小她一岁的贺锁庆相处了一年多,发现他是值得依靠之人,年,二人成婚,生下一子,因为贺锁庆后来调往前线部队,而周玉云调到黎川44医院,根本无法照顾孩子,便把儿子送到长沙的姐姐家照看。年长沙沦陷之后,孩子不幸在逃难时掉入河中淹死,姐姐与娘家人一直瞒着她,直到年解放之后,周玉云才知道大儿子早已夭亡。政训科是搞政治工作的,也就是思想工作。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有的伤病员刚从前线退下来,伤还没好就想着再上战场,周玉云便要做好伤病员的安抚与教育工作,还要根据受伤情况,将伤病员分为两类,轻伤的留下疗养,伤好继续作战;重伤的则转到医院医治。医院不够,大会场、祠堂都可以临时用作医治场所。她还曾在第六临时教育院工作,为伤兵子弟办起小学。后来还在江西安福县党部当过干事,在广西金城江食糖专卖局任职,在贵阳三桥中心小学当过教员。曾经从军的经历竟给子女带来厄运,这是周玉云始料未及的。日军无条件投降之后,贺锁庆被调往徐州的独立榴弹炮营,之后周玉云也跟了去,年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诞生了。当时外患刚除,内战又起,国共关系恶化。“当时国民党内部也分保守派与激进派两派,我们都属于保守派,不愿意中国人打中国人,之前我的一些同学也参加了共产党,工作中能帮的我都尽量协助。”在周玉云心中根本不存在党派之争,他们不仅是同学,还是战友,是朋友。年淮海战役前夕,周玉云带着儿子回到丈夫的老家金坛建昌镇排年圩埂村,只希望能过上安稳的生活,让孩子能够享受正常的关爱与良好的教育。周玉云被安排在天湖小学教书,过了两年她一生中少有的平稳日子。第二年,贺锁庆也从52师主动退役回乡,宁愿回金坛种地,也不愿打内战。两人开始了下田劳动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在土改中,因为贺家有几十亩地,被评为地主,大部分土地被分给其他村民。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贺锁庆因为当过国民党军官,成了反革命,被判刑劳改。周玉云的同学池楚蓉被斗,为了证明清白,说周玉云可以证明她不是坏人,对方单位派人到金坛找到周玉云了解情况,这样周玉云曾经进过黄埔军校的历史被发现,她也被划为“历史反革命”。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却只是一场空梦。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让夫妇二人饱受磨难,九死一生。周玉云天天被叫去跪墙根,有时还跪玻璃,被打被吊。文革中,贺锁庆的弟弟贺佑生从台湾写来一封信,结果夫妇二人又多了一个罪状:私通海外。全家人被扫地出门,只能穿随身衣物,“可为了孩子,无论如何也要挺下去。”解放后,周玉云又生了一儿一女,因政治斗争影响,也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儿子贺子强11岁时,文革还未结束,因为怕同学欺负,他小学没读完就一个人跑到了青海做苦工,帮人家挑土方,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文革结束后,周玉云夫妇终于得到平反,此时二人已年近花甲,加上几十年的折磨,贺锁庆的身体落下了病根。年,小儿子总算挣了点钱,让父母将乡下的老房子卖掉,七拼八凑到城里买了一个小套房居住。几年后,贺锁庆因病去世,女儿贺宇凤从长沙回到金坛照顾老母亲。因为没有稳定工作,一家人过着拮据艰苦的生活。周玉云没想到自己当年从军抗日竟会给子女带来厄运,她希望能够独自一人承受苦难,但命运的创伤无法替代,也无法抹去。当历史的尘埃被拂去,她终于获得了社会的尊重,胸前挂的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熠熠生辉。 周玉云晚年照 寻找抗战老兵志愿者与老人合影 (年4月1日根据周玉云老人口述整理,7月4日周玉云不幸去世。文章转自湖南知青网,作者不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