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名儒卢庆家高仁斌 文才子辈出的川南富顺,一直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历史上涌现出的进士多达余名,在新学推行以前,就有西湖书院、旭川书院、柳沟书院、炳文书院、酌经书院等一批享有盛名的教育机构。鼎盛文风的形成,既有民风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一大批地方名儒的倾力推动。卢庆家,就是他们中的卓越代表之一。卢庆家,原名鸿遇,字翊廷,晚号意叟,富顺县牛佛镇藕塘村人,清咸丰三年(年)出生,民国22年(年)因患瘘痹疟症去世(症状主要表现为一种四肢无力无法行动)于富顺县城西湖仓圣庙,享年81岁。著有《管窥录》《集思堂诗集》《袭渔堂诗集》《庚午随笔》等,其书法艺术,不仅驰誉巴蜀,且名播江浙。其子卢铁铮,清末举人,曾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同盟会员,民国初年曾担任山东高等审判庭审判庭长,晚年回县被聘为民教馆长,为人谦逊,书法家传。卢庆家的一生,正好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的中国社会变迁,或许这正是他人生坎坷的重要背景。仕途多坎坷按照“学而优则仕”的成长逻辑,卢庆家在少年时代就表现良好的潜质,18岁(年)便中秀才,23岁(年)便考中举人,此时的卢庆家,已经才学过人,金榜题名完全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但谁也没有想到,在以后的进士应试中,卢庆家却屡试不中,创下了七次不中的记录。而比他年龄略小几岁的刘光第和宋育仁,都已经分别于年和年高中进士,去了遥远的京城。当然,按照清朝的官员任用法则,举人也是可以安排职务的。所不同的是,一般都是走的边缘路线。卢庆家的从政经历十分简单,曾担任过西昌教谕兼宁远府教授,后调任华阳教谕,又转任资州学正。这一时期,虽然担任的都是一些关乎教育的职务,但他对于培养人才不遗余力,每到一地,都使得当地的文风为之一振,因而赢得良好的声誉。宣统元年(年),卢庆家曾担任四川省咨议局候补议员,宣统二年(年),调任广西省署明江厅同知兼土思知州,这应是他从政生涯的鼎盛时期,可惜晚清政府的统治很快就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值得一说的是,卢庆家虽然从来没有抵达过清廷权力的中心,但他却极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