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面塑在清代即已流行。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制作工具,精细地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既是观赏物、又可作玩具。 年6月,金坛面塑被确定为常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过去,金坛这边只要是过年过节结婚喜庆,都会请手艺人来捏面人。 现在,面塑更多的是当作工艺品来欣赏了。 潘俊芳,金坛区儒林镇潘家面塑第五代传人,从事面塑已经三十余年。 源于小时候看着父母亲捏面人,在村里做堆花团子,她对面塑产生了兴趣。当发现身边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时,十多年前,潘俊芳毅然辞职,一心扑入她的面塑专业。 刚上手时,除了技艺不精,经济也成为了潘俊芳面临的主要难题。好在有父母与兄弟姐妹的支持,加上自己的勤俭,起步的头两年咬着牙坚持了过来。 并且,她通过自己的钻研,对祖传的面塑技艺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良: 通过加入不同颜料,丰富传统面塑的颜色; 自行创新了几件工具,使捏出的面人更加栩栩如生; 现代面塑要求长期保存,花了两年时间研究防腐的配方; 通过创造面团的收缩空间,使得面人的颈部不再断裂…… 总之,面塑技艺在潘俊芳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成熟,更迎合现代人的喜好。 现在,潘俊芳也开始了面塑技艺的推广,尤其重视对金坛小朋友的教学。 尽管这些孩子未来不一定从事面塑工作,但是,让传统文化走进他们心中,就是对面塑最好的传承。 这些传神的小面人,也是我记忆中逢年过节逛街必备的游乐物品。 笔者希望金坛的此类传统艺术得到传承与发扬,不要在生活中与我们渐行渐远。 (视频来源于千果视频,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