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7373.html

《孝经·开宗明义》相传是孔子的70子徒之遗言,于秦汉之际汇编成书用以教化世人遵守孝道,其中讲述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遵守孝道的座右铭,在古代连身体发肤都视若生命视作尽孝的时代,对于双亲离世的情况,自然会是竭尽所能入土为安予以厚葬。

可如果家境本就贫寒,亦或是本身就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时,又怎么尽孝道呢?对此,在电视剧上有很多“卖身葬父”的人,遇到富贵人家便“以身相许”,遇到不好的人家便是“来生再报”。

如此情况下,“卖身葬父”也不知是想攀高枝,还是真的为了尽孝道。那么问题来了,生活艰难之际,挖个坑把双亲埋葬难道不可以么?答案是不可以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原因。

卖身葬父历史上早有先例

关于卖身葬父的故事,大多数读者肯定是在众多的影视剧中看到的,譬如《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卖身葬父欲进华府,遇到了同样想要卖身葬父的书生,两人还进行了“比惨”。

周星驰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卖身”的目的演绎了出来,充满了戏剧性和调侃性,多少让人觉得古代“卖身葬父”的事情有些虚假与不实。

其实,在我国古代有过关于卖身葬父的描述和记载。元代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中,曾记载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感人肺腑。

相传董永为东汉时期人氏,自幼家贫如洗,父亲死后无力安葬,于是决定不惜为奴卖身于地主家,换取安葬父亲的钱财,被后世之人奉为孝之楷模。

后人为了表达对其的敬意,更是流传出连天上的七仙女也被董永的善良和孝顺所打动,下凡于其皆为夫妻成为神仙眷侣。本来这是一件令人哀痛的卖身故事,在后人的艺术加工后,变成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

七仙女的传说固然不可信,那是老百姓为了让自己心中的孝子董永名流千古,而杜撰出来的人物。可是,董永在我国历史上可是确有其人。

清光绪《丹阳县志》中,有关于董永的记载:“丹阳延陵南有望仙桥(望仙桥属于现在的金坛市,紧邻江苏丹阳)、董永墓。汉董永佣力养亲,亲殁,就主人贷钱一万缗营葬,道逢一妇,求为妻,与偕主家,织缣三百匹以偿主”。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土地问题

谈到了这里,问题也就出来了,古人为何要卖身葬父,我国土地那么辽阔,人口相对来说较少,就不能就地掩埋么?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汉书·食货志》中有记载曰:“至秦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商鞅变法时,土地可以买卖土地,这导致富人的土地宽广一眼望不到边,连可以过人的小路都被买走了,而穷人别说土地了,连可以放下一个锥子的地方都没有。

简单来说,封建社会时期,百姓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他们只能给地主打工、做苦工,以此来维持勉强的温饱,更别提有什么收入和积蓄。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向地主阶级借钱安葬父母,也是屡见不鲜的。即使埋葬父母,也只能是裹着草席入土为安,没有能力厚葬。

那些本就过着流离生活的人,就是想借钱也是无从借起,只能选择卖身葬父,男子为奴、女子为婢,就算有人伸出援手,而后成为地主家的奴才或者丫鬟供人驱使。

总而言之,因为土地不是自己的,所以根本就不能随地掩埋,影视剧中演绎得“飞上枝头变凤凰”的戏码更是不存在。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社会户籍制度。

古代严格的户籍制度下的考量

古代户籍制度非常严格,一是为了征缴赋税徭役,二是为了征兵打仗所有人口必须统计在册。如秦朝时期的商鞅变法,有史料记载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

简单而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严令禁止民众自由迁徙,说得难听点就是你生活不下去了,也不能出逃,即使亲人病死在外地,你也要回到户籍地注销户口,不然就是黑户(埋也要埋在户籍地)。

汉代户籍制度更加细化,对姓名、年龄、职业、相貌、住处等都会做出详细的记载,如果不上报官府私自出逃至外地,就会被列为黑户。

明朝时期,朱元璋更是下令:“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可以说,没了户籍的人,地位比奴隶还要低贱,被杀也不会偿命。

在此情况下,若是双亲病故,自己又没有钱财掩埋入土为安的话,就只能以卖身获取钱财来葬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户籍不至于被当做流民或者逃亡者注销掉。

一旦成为黑户,那么在以后的科举、赋税、福利待遇等问题上,都会寸步难行。如果将去世的双亲就地安葬,后期需要重建户籍的时候,将会难上加难。

因为父母没有坟头,亦或者没有树碑立传,便没有一定的材料去证明坟墓的身份,也是无法重新获得户籍的。总的来说,卖身葬父不是为了攀高枝,而是为了使自己不成为黑户。

当然,古人因为崇尚孝道的原因,孝敬父母也是立世为人的根本,在父母死后子女都会尽己之所能,让他们走得更体面、更有尊严,这也是“卖身葬父”的原因之一。

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土地问题,让古人再没有能力去体面安葬父母,选择卖身为奴为婢也是迫不得已,无论是出于思想的考量,还是土地问题的限制、户籍制度的约束方面考量,都不能草草了事、挖坑掩埋。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