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目前,新能源相关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具发展前景和爆炸性的领域。

  从长远来看,现在不投资新能源就像20年前不买房一样。

  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新发展阶段、新时代、新周期、新基础设施,包括新能源。所有这些新的:新的机遇,新的机遇,新的趋势,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新的思维。一个世纪没有看到的巨大变化也是一个世纪没有看到的巨大机遇。

  ,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万辆,年达到万辆,增长了一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10%。

  根据S曲线理论,消费品渗透率从0%增长到10%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然而,在渗透率超过10%后,技术进步、消费习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越来越完善。每个人的疑虑开始消退,并将迎来爆炸性增长。

  新能源汽车的最佳前景是美国、中国和欧洲。例如,拜登这次启动了一项1.8万亿基础设施计划,其中在新能源领域发挥带头作用非常重要。英国还推出了一项大规模新能源基础设施计划,要求从年至年禁止销售燃料汽车,以取代所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领域是未来大国竞争的最高点。

  在中国传统汽车时代,客观上,中国与欧洲、美国甚至日本在市场和技术方面,包括品牌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无论是整车、电池还是其他核心部件,我们都有可能变道超车。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我们的大背景,也就是说,我们处在一个大国和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中国做生意有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中国有14亿人口。让我给你一些数字。让我给你一些经验。中国有14亿人口,美国有3.2亿,日本有1.3亿,欧洲有78亿,世界有77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当你成为中国第一,你基本上就是世界第一。

  另一个指标是中国经济的规模。年,中国经济规模和GDP将超过万亿,预计将超过万亿。这个概念是什么?全球经济的18%!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去年,美国占全球经济的24%。过去两年,中国在世界贸易和经济中的份额有所扩大。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66%。到年,中国与美国相当的经济规模已超过70%。我们每年缩水4个百分点。

  还有一个背景。现在,世界上有些人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而且存在争议。有人说,我们压低汇率是为了获得贸易优势。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认为,如果我们重新评估汇率,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这是有争议的。事实上,按照目前的汇率,我们已经相当于美国的72%。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美国的两倍。我们约占5%,美国约占2%。我们仍然是美国的2-3倍,因为人均GDP与美国之间存在差距。美国的GDP是美元,我们的是00美元,日本是美元,韩国是美元。这意味着我们的潜在增长率是美国的2-3倍。10年后,我们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我们有一个巨大的统一市场、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经济规模。我想这是我想告诉你的第一件事。

  其次,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大约有5亿。仅我们的中产阶级就超过了美国+日本的全部人口。按人均GDP计算,中国人均GDP将接近美元。美元的概念是什么?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门槛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万美元。我们比发达国家少美元左右。今年即将到来,明年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我们将于明年或最迟于次年成为发达国家。过去,我们出国旅行时以为自己来自发展中国家,但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也就是说,最近一两年我们出国时都来自发达国家。一些欧洲国家取消了我们的最惠国地位,认为我们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不能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但我们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再次,在中国做生意还有另一个优势。除了我们巨大的市场和中产阶级,中国还有最完善的产业链。为什么只有中国的出口在这次疫情中实现了20%的出口增长?原因是什么?年,中美之间爆发了贸易摩擦。美国在许多领域对中国采取了不友好措施,以吸引制造业的回归。但在,中国的外国投资吸引力增长了18%,中国的出口增长了20%以上。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企业是非常务实的。像常州一样,为什么许多新能源设备制造商选择金坛?因为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苏南的整个制造业可能会得到最有力的支持。

  过去,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其他原因,美国和日本将其工业迁出。现在很难形成闭环产业链。因此,中国有这样的优势。

  最后,中国具有引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中国将在年提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有一个优势。当然,国家体系也存在争议,但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

  例如,让我给你举个例子。年,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实施了先进的国债项目。当时,许多人争辩说,这么多的道路已经修好了,那时不会有汽车行驶。因此,在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前,这些道路都很拥挤,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东南亚,包括其他国家,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互联网、数字经济和新能源发展如此之快?这也与我们的系统有关。众所周知,近年来,我们从1g-5g每一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先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包括VR、AR和metauniverse,都应该以基础设施为背景。充电桩是新能源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前景广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挑战。客观地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大。例如,中美贸易摩擦造成的脱钩风险。面对世界上最严重的老龄化,中国占世界十大高房价城市的一半。如何实现房地产的长期健康发展?

  ,房地产销售额达到约17万亿元,仍是国民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今年我们售出了万辆新能源汽车。概念是什么?恐怕达不到1万亿元。有一个替代的过程。当然,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是未来房地产最有可能的替代品。首先,房地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时代正在逐渐结束。事实上,房地产业在一直处于负增长,这基本上是峰值,特别是在销售面积方面。第二,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3.89%,将达到65%左右。事实上,考虑到农民工的留守家庭,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5%。发达国家85%的城市化率已接近尾声,而中国的城市化还有15年左右的时间。未来,我们将试点房地产税,由土地财政向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

  目前,新能源对经济的贡献还不到房地产的十分之一,但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长率翻了一番。年,你想让增长率翻一番吗?穿透率超过20%。我们每年有万辆客车。如果我们在未来10年左右更换所有新能源汽车,全年汽车销量将达到3-5万亿辆。凭借正负材料和上下游三电,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将超过10万亿,成为最有希望取代房地产的领域。

  发展新能源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我们70%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70%通过马六甲海峡。全球地缘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此外,在中美贸易脱钩风险的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0年前中国首次加入世贸组织时,其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一小部分。今天,情况不同了。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当于美国的77%。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持续了至少15-20年。那一年,日本和美国打了15年的贸易战。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总有一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到三倍,这将得到解决。现在双方已经进入了竞争与合作摩擦的发展阶段,但我认为中国复兴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历史上,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几百年来一直是这样。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称之为复兴。我们只是告诉你,我们回来了,比赛正常。

  20年前买房子是命中注定的事。今天,在新能源爆炸的初期,不投资新能源意味着20年前不买房子。这是我的观点。这就是时代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许多调整,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循环、新模式、登记制度改革、创新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反垄断、双碳、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认为,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在中国,我们正处于新周期的起点。

  短期经济形势非常简单。年的五个关键词是双周期、稳定增长、新基础设施和软着陆。

  中国经济未来将面临哪些新趋势、挑战和机遇?

  首先,从全球化到反全球化。中国占美国贸易逆差的一半,46%。应对全球化的逆风,我们加大了科技的自力更生和自强力度,解决了技术研发的瓶颈,完善了产业链,加大了对外开放和内部开放,发展了支持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例如注册系统和科学与创新委员会。年,我们将全面实施注册制度,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支持专业化和创新。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明显加快,赋予其支持创新和发展的使命。

  第二,中国的老龄化和儿童减少正在加速。中国的婴儿潮从年到年。中国经济过去为什么增长如此之快?这些人年轻时锻炼身体。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能保持20年的黄金?正是这群人在结婚生子后想买房。最近,大房子之所以卖得好,是因为这群人想换房子。现在问题来了。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今年已经60岁了。为什么我们要立即推出推迟的法定退休年龄?年至年出生的中国婴儿潮一代加快了他们进入老龄化社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步伐。他们将在前方享受多少人口红利,在后方承受多少人口负担。我们必须   第三,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打造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设施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在5g和6G领域,车联网和互联网,事实上,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欢迎新能源。这是中国最有可能改变车道超车,也最有可能取代房地产。

  第五,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必须实现软着陆,避免硬着陆。关键是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实施城市群战略、人地联动、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