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导读

近年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日益推广普及,成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体现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

什么是三伏?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而言之,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什么是“三伏贴”?

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客观条件,用特定的中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贴药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穴位贴敷是冬病夏治疗法之一,是一种积极的防治虚寒疾病的有效方法。它是将药物做成药饼,敷于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外治疗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其机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使冬病大大降低发病概率和减缓症状,有些可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此时阳气外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药物更容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祛除病邪的作用。

所以在夏季借助自然旺盛的阳气,对冬季容易发病或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以及虚性体质,通过温阳补益祛寒的治疗手段,来缓解控制疾病的发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伏贴适合哪些病?

“三伏贴”技术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他疾病。

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变异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小儿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7.其他: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什么时候开贴?

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

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是:

年7月17日~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

年7月27日~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

年8月16日~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

温馨提示

预约,

预约地点:医院门诊三楼中医科门诊

因入伏当日就诊患者较多,请提前预约,当日只接受预约患者治疗,未预约者按序排号。

三伏贴疗程多长?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4-6小时,儿童贴药时间为2-4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如果出现闰伏(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1次。目前,在三伏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进行贴敷,但每次应间隔7~10天。贴敷疗法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三伏贴有哪些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暴晒。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贴敷的正常反应是什么?

1.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痉挛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2.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处理。

3.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就医,用烫烧膏处理。

策划、审核|苏建华吴平涛

供稿|中医科

编排|吴晟华

校对|王弦弦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哪家白癜风能彻底治愈
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