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发展现状

金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为沪、宁、杭三角地带之中枢,属太湖流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湖荡众多,南有13万亩的长荡湖、北有1万亩的天荒湖、城南有1万亩的钱资湖,水草、螺蚬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势资源孕育了金坛“中华绒螯蟹之乡”的美誉。

一直以来,金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河蟹产业发展,坚持以生态高效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旋律、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不断加大服务与管理力度,加快河蟹这一主导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河蟹产业的快速、有效发展。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2.8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14.5万亩,实现河蟹产量1.6万吨,现价产值14.6亿元,占金坛渔业总产值的70%左右,农业产值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成为金坛大农业中第一个单品种超10亿元的产业。农民人均收入中有10%来自河蟹这一产业,河蟹从业人员人均产值超10万元,产出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其中以“小精高”家庭养殖模式为主的河蟹养殖面积占到河蟹养殖总面积的60%以上。小:即养殖面积小,一家一户家庭式养殖,每户养殖总面积不超过30亩,单个池塘面积不超过15亩,便于管理操作;精:即精细化管理,从池塘改造、苗种选育、环境营造、科学投喂到质量控制每个环节都“精耕细作”;高:即产出效益高、单位面积放养密度高、投入高、产量高,常年放养蟹种~只/亩,养殖成本元/亩左右,产量千克/亩左右,亩效益~元。集中连片的家庭养殖组成了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实现资源、技术和品牌共享,提升了河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并带动了整个面上“小精高”河蟹养殖集群发展。

二、历史演变

回顾金坛区“小精高”家庭养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可归纳为4个阶段,即寻求突破的起步发展阶段、扩面增量的快速发展阶段、增产增效的提高发展阶段和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转型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年,在长荡湖率先试验成功了“湖泊网围养鱼”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继而又进行了“网围鱼蟹混养”的试验,并于年获得成功,这一技术的诞生,标志着河蟹养殖的正式开始。同时,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致富,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稻田养蟹的尝试,并于年取得成功,为蟹业经济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生产空间。到年,网围养蟹面积发展到亩,亩产河蟹20千克左右,稻田养蟹面积发展到亩,亩产河蟹25千克左右。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以稻田养蟹和池塘养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养殖模式也从粗养逐渐转到精养,开展了种草、投螺、水质水位调节技术的组装、集成,河蟹养殖配套技术也逐步发展成熟,特别是土池育苗技术解决了河蟹种苗的制约,“小群体、大个体、生态型”的健康养殖模式解决了河蟹颤抖病的问题。随着河蟹等特种水产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养殖效益也越来越高,在政府的推动下,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纷纷开始从事河蟹养殖,呈现了“大养蟹”的生产局面。到年,金坛河蟹养殖面积已经扩大到12.5万亩,河蟹产量0.35万吨,亩产成蟹50千克(平均规格克/只)、亩效益元以上。

第三阶段:提高发展阶段(21世纪初-年)。随着全国河蟹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金坛有限的养殖资源已不占有绝对的优势,河蟹产业发展也从开始的数量型增长进入到量质并举的新阶段,河蟹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生产方式不断优化,河蟹的质量、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得以凸显。通过安装微孔增氧、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生态、健康养殖措施,营造河蟹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养殖模式从单养到混养,养殖品种从一般品种到名优新品种;河蟹单产从50千克逐渐增加到了千克,高的甚至超过了千克;亩效益从元增加到万元,有的甚至超过了2万元,形成了独特的“小精高”养殖模式,有效提高了蟹池综合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积极倡导河蟹质量品牌化发展战略,狠抓质量建设,以质量打响品牌,以品牌促进现代营销,长荡湖牌河蟹相继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农产品区域共用品牌”和“中国十大名蟹”。

第四阶段:转型发展阶段(年-至今)。我国经济进入发展的新常态,河蟹产业发展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河蟹养殖效益也出现了下降,面临着经营机制和方式转变的问题,大面积的粗放式养殖管理已不再适应新常态发展,而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养殖却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个家庭为一个养殖单元,集中连片的养殖单元连在一起又组成了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和品牌共享,以此形成合力,辐射带动“小精高”家庭养殖模式的集群发展,形成了“小精高”河蟹家庭养殖模式板块经济,提升了河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抓结构调整。始终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紧扣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资源利用进一步提升(即外延调整)、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即内涵调整)、产业经营进一步推进(即重点抓新型经营主体培植、种苗工程、现代营销等)上,依据金坛的资源状况、区域条件和产业基础,将其与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不断调大、调优金坛以河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建立了亩河蟹良种培育基地,推动了以长荡湖周边为主的14.5万亩河蟹优势产业带集群发展。

(二)抓科技创新。金坛河蟹养殖快速、有效的发展,得益于对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科技成果及时的转化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试验成功的湖泊网围养蟹开创了全国大水面河蟹养殖的先例,获得江苏省水产科技进步二等奖;9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进行的稻田养蟹试验示范,拓展了河蟹产业发展的空间;90年代末在全国首创的“小群体、大个体、生态型”的河蟹健康养殖模式,有效解决了病害制约河蟹产业发展的瓶颈;进入新世纪后,成功探索的蟹池“”(亩产河蟹6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类千克)生态养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渔业综合产出率,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率先在全国研制和推广的蟹池微孔增氧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被称为推动江苏省蟹业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革命,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蟹池“”(亩产河蟹千克、青虾50千克或青虾30千克、塘鳢20千克,亩效益元以上)生态养殖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加快了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步伐,成为金坛建设现代渔业和高效设施渔业的技术支撑,获得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二等奖;基于物联网的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了池塘河蟹养殖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创新了河蟹池塘养殖生产方式,达到了减排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金坛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新模式、新技术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余人,我区也因此成为江苏省唯一的渔业科技入户省级示范研修基地。

(三)抓典型示范。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要求,以科技示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四个一批”建设。高标准建成1个江苏省级、3个常州市级和6个金坛区级现代河蟹高效产业园,核心区面积2.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10余万亩河蟹养殖;以河蟹为主推品种,大力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植了个科技示范户,绩效考核连续8年位居江苏省第一方阵;积极开展高效渔业竞赛活动,涌现了一批高产、高效典型户,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产示范基地,为河蟹产业规模化发展发挥了重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西城街道方边村为代表的亩“小精高”型基地,河蟹单产在千克左右、平均规格克/只以上;以省级园区核心区为主的亩连片“规格型基地”,河蟹平均规格克/只;以指前镇后渎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为主的亩“出口型基地”,商品蟹出口达标率%;目前,全区亩效元以上的河蟹养殖面积13万亩,占河蟹养殖总面积的90%以上,其中亩效益元左右的典型户户、养殖面积6.95万亩,亩效益1万元左右的典型户户、养殖面积1.59万亩。

(四)抓行政推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了河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把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镇(涉农街道)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考核之中,层层落实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以此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构建了“政府投入为导向、渔农民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从7年起,区财政每年设立万元专项资金,对在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产品质量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植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对高效渔业竞赛获奖者给予奖励,达到了“抓一户带一片、抓一块带一方”的效果。三是加快机制创新。创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租赁、承包、入股等形式,实现水面有序流转,推进渔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机制,构建家庭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新型渔业经营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与渔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渔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常州市金坛区水产技术指导站张金彪王桂民

江苏省金坛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周建立

转载及征稿声明

版权合作,请联系:songqh

ffrc.cn,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诚邀您投稿,爆料,投稿请注明发布平台,如想在







































哪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点状白癜风发病要多久才能治愈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