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目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庞大,超过2亿户。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由生产队变为小农户,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小农户的生活大大改善。但是,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依然最为突出。解决面广量大的小农户的新出路问题,又摆到了面前。它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既重要,又迫切。连日来,记者在江苏常州的6个市、区的农村采访发现,虽然近年来家庭农场和各类种植养殖大户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小农户仍占绝大多数。这些小农户,每户两三个人,有几亩承包地。多数小农户地里的产出不高,有的一亩地一年净收入还不足元。那么,小农户的新出路在哪里呢?记者深入采访后终于有不少发现。今天起,本报就此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希望能给更多地区、更多小农户带来启示。“其实,我家只是一条‘小船’。”陈小六说。挂上现代农业产业化“大拖轮”后,他家才有了大出路。——题记趁着天放晴,陈小六要赶在清明前,把红香芋都种下去。阳光下,他头戴草帽,身穿黑色夹克衫,在地里忙乎。一在常州市金坛区直溪镇吕坵村,陈小六家是个外来户。陈小六的老家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农村。他有9个兄弟姐妹,几十年里父母吃了不少苦。陈小六成家后,种几亩地,日子过得也不轻松。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年便和妻子一起,带着15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来到金坛,依靠熟人落下脚来。陈小六主要靠帮人家打井、捕鱼挣钱,也到建筑工地干活;妻子在一家服装厂打零工。陈小六一家人真正在这里立住脚,是在年一户村民全家进城之后。这户村民把5亩多承包地流转给了陈小六。这户村民的老房子,也在双方办理合法手续后,成为陈小六的家。此前,陈小六在帮人家干活时,就一直留心当地农民的挣钱门路。他了解到不少信息,其中最有当地特色的是种植红香芋。红香芋,是一种晚熟品种芋头。吕坵村地处建昌圩区。这个圩区是太湖流域第一大圩区,这里的沙质土壤含磷量高,特别适宜耐水喜磷作物——芋头的生长。红香芋种植,在这里已有多年历史。这种芋头顶部鲜红,蒸熟后香气扑鼻,肉质紧实细腻,口感微甜,明朝末年至清朝被选为贡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健康意识的提高,它的市场越来越广。陈小六接过5亩多地后,第一年就拿出2.5亩种红香芋,其余的种稻麦和蔬菜。他说:“这样,既能有经济收入,又能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和吃菜问题。”看着地里的芋头嫩芽一排排长出来,成为茎,茎的顶端再长出叶来,陈小六很开心。夏天,芋头的叶片又大又绿,远看像荷叶。他说:“在自己种的红香芋地里干活,心情就是与帮别人干活时不一样。”不料,等到收获时,陈小六家的红香芋亩产只有别人家的一半。他皱着眉头,请人帮着找原因。人家告诉他,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此前被荒废了几年,他接手后,没舍得施足基肥,追肥用得也不够。第二年,陈小六采用菜饼、黄豆、鸡粪等作肥料,并且用得足足的。同时,他还把红香芋种植面积扩大到4亩。这一年,他家红香芋的产量、品质都不错。加上其他种植,来自地里的净收入超过了3万元。二陈小六算了算,1亩红香芋收入,抵10亩水稻收入。陈小六过上了“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可是,他有时候半夜醒来,想想却又睡不着了——两个孩子一天天大了,照这样下去,等到孩子成家,全家去除吃用开销后还是拿不出足够积蓄。陈小六和妻子商量后,又从其他村民手里流转过来十几亩地。陈小六家种植红香芋的面积增加,收入也增加了。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给了陈小六当头一棒。那年梅雨期一过,陈小六家地里的红香芋大片大片地生病了,先是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圆形斑点,很快斑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最大的比银元还大,紧接着,斑点中心部位腐烂穿孔。陈小六在地里走过来、走过去,满眼都是腐烂穿孔的芋头叶。陈小六感觉这次事情不小,连忙去找当地最有名的红香芋种植高手蔡冬生。结果,蔡冬生也有些拿捏不准。当天,蔡冬生就和陈小六一起,带着几片芋头叶,赶到南京,向专家请教。两个人实在不放心,请教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后,还到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求援。最终,两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会诊,并且开了药方。两个人随即返回。陈小六赶在天黑前紧急喷药。第三天,情况开始好转。第四天,叶片上的烂孔开始收口。陈小六懂得了,这是一种十分厉害的芋疫病,属于“植物瘟疫”。这种病,会造成红香芋绝收。陈小六由此意识到,他还有不少东西要学。此后,他不断向专家和蔡冬生等人讨教,懂得了种植红香芋的地块必须换茬轮作,对土壤干湿程度、叶片疏密程度都要严格控制,特别是要保证芋头在生长期最后3个月不生病。三这期间,让陈小六始料不及的,还有更大的问题。这就是销路和价格问题。开始,陈小六总觉得自己种的东西自己卖最合算。他和妻子用三轮车把红香芋拉到镇上的菜场去卖,满车的芋头上搁着一杆秤。可是,路过的人问问价格就离开了。等到收摊时,他只好大降价。后来,妻子不肯再跟他去了,陈小六孤零零地坐在摊位前。经历了这些事后,陈小六觉得很无助。常州昌玉红香芋农民专业合作社,终于成为陈小六家这条“小船”挂靠的“大拖轮”。这个合作社是邻村成立的,自身有一大片种植基地,并发展了不少社员。经人介绍,陈小六家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起步时就采用“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但统一对外销售,还统一供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统一使用品牌。合作社一方面在多个城市建立销售点,一方面在淘宝、微商城、苏宁易购、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把所有社员种植的红香芋集中起来销到全国各地,价格比本地零售价高出20%多。“真是想不到,现在当农民,能够这样当!”陈小六说,“地里的活我负责,其他的事都由合作社办。”合作社在今年初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会上,表彰了去年种植红香芋亩均净收入前6户社员——最高的每亩达到1.26万元,最低的每亩也有元。会场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人。陈小六坐在人群中,有点羡慕,又有点不安。他压低了声音对身旁的社员说:“我家亩均净收入多元,感觉已经很不错了,还几次对连云港来的老家人显摆;其实,跟人家比比,差距还不小呢!”当天,陈小六回到家,就对妻子说了他的新想法,一方面向受表彰的社员讨教种植诀窍,一方面再压缩稻麦种植面积,扩大红香芋种植面积。陈小六说,即使再多种一些红香芋,他也不怕忙不过来。因为,合作社还为社员提供机械化服务,从翻耕、起垄、栽种,到培土、采挖,都由机械完成,无论是种还是收,效率都比人工提高30多倍。采挖米长一垄红香芋,一个人要忙大半天,而用机械采挖,只要6分钟,并且收费只要人工的5%。今年4月,陈小六还拿到了合作社发给他的新书《建昌红香芋安全优质高效种植新技术》。书上说的都是新技术、新成果,是合作社专门请专家编写的。“这些也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陈小六说,“今年我家地里的净收入,会有十几万元。儿子大了,在厂里工作,他有他的收入。”目前,合作社一共有户社员。户,都是小农户。这些小农户,分布在27个自然村。有的村,户户都加入了合作社。“现在还有不少村的人也想加入,”陈小六说,“因为合作社新办了芋粉厂,路子越走越宽了。”合作社依靠南京农业大学的技术,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开发生产燕麦南瓜香芋粉、芝麻核桃香芋粉、百合杏仁香芋粉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上海、南京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拥有多年的红香芋种植历史,在合作社和陈小六等社员的手里,掀开了新的一页。(赵鹤茂)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