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

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

专场预展

11月27日—11月30日

拍卖时间

12月1日(周二)晚上8:00

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B1层B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电子图录

此次“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延续传统,以明清宫廷作品为主线,蒙古、西藏、东北印度、尼泊尔等地区各个时期的造像相结合共同构架整个专场的脉络。宫廷艺术品一直以来是藏家们追捧的热点,而清代满洲贵族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主中原之后,藏传佛教更成为皇家信仰。

Lot

清乾隆

铜鎏金外修降阎魔尊

H16.8cm

阎魔尊乃地狱之主,主管冥界,其来源和印度吠陀神话有很密切关系,佛教将之吸收为护法神,为大威德金刚教法的主要护法。其造型有很多种,最重要是内修、外修和密修三种,其中又以外修最为常被单独供奉。佛教中认为,修持阎魔尊,可以防止外界带来的灾难,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此阎魔尊,牛头人身,三目圆睁,獠牙外露,火焰形赤发上冲,头戴骷髅冠,胸前佩戴穿璧式璎珞和人头鬘,颈间盘有一条长蛇,象征对贪欲的降服。身材矮胖敦实,肌肉结实有力,双腿右屈左伸,右手高举颅棒,四肢充分伸展。如斗牛般的牛首从鼻孔喷出怒气,三目突起,炯炯有神,眉毛和头发如烈焰般飞舞。

足下水牛怒吼挣扎,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背饰华丽的连珠式繁复璎珞,牛身下压作恶者“挪细”的尸体,其比例与肌理都相当写实。最下方是单层覆瓣莲座,莲瓣饱满规整,为典型清代内地佛造像之精品。

Lot

汉藏14/15世纪

铜漆金大威德双身像

H19.6cm

大威德金刚,因其能降服恶魔,故称大威,又有护善之功,故又称大德。此尊的教法,据说是文殊菩萨为诛灭一切难调凶逆而化现的大忿怒金刚怖畏相,以五毒净治的角度面言是为治嗔而发展出来的教法。此尊大威德金刚雕刻细致,大威德金刚明王代表慈悲,明妃代表智慧,他们的结合代表“悲智合一”,同时这也表示了“调伏”的概念。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对于萨迦派、噶举派和格鲁派都甚是重要。中国帝王也自认为文殊菩萨化身。大威德金刚为全能文殊菩萨的显身,也成为皇帝无上权威的表征。其威武的造形强化皇帝的统治,并开启通往佛教觉知的最高境界。

大威德题材造像,存世数量不算少,但大多出自清代,主要是缘于清皇室的重视,尤其是乾隆皇帝,自认是文殊菩萨化身,大威德金刚作为全能文殊菩萨的显身,自然成为无上皇权的表征,受到皇帝青睐。而在明代,这一题材造像其实十分罕见。最为著名的一件,明永乐款大威德金刚,于年香港拍卖会以近1.1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该件作品曾于苏富比香港年秋拍以万港元成交。此外,ULRICHVONSCHROEDER著,香港观法出版有限公司,《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页,也收录一尊15世纪大尺寸鎏金大威德金刚像。

明早期(15世纪)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像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香港法观出版社,,《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页,图E

此尊像中,佛父拥抱佛母以英勇姿站立,佛父九头三十四臂,九头由下至上以7-1-1排列,底层正中为水牛头,牛角尖相对,双眼突起,血红牛口大张,表情极为生动怖畏;中间一层须眉忿怒相,象征夜叉,名“参怖”;最顶层是文殊菩萨寂静相。除文殊外的八面均具三目,表千里眼无所不见。九头均佩戴五叶宝冠,牛头顶、两角中间还有一尊微型释迦牟尼化佛,最上两头所依靠的发髻,被一整条蛇身缠绕,设计精巧。

三十四臂,各手分持不同的武器和法器。佛母左腿盘在佛父腰部,双手绕至其头侧分持嘎巴拉碗和金刚杵。主尊十六足,连同明妃的两足,共十八足,左展右曲,右侧足下压制着八天王,表示是八成就;左八腿伸,压八女明王,表示八自在清净。二主尊身裸露,以蛇为饰,腰围繁复华丽的璎珞,连珠密集,长及脚面,如同长裙,这种表现手法,常见于明代宫廷忿怒尊双身雕像。此尊在造型和工艺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明代宫廷造像风格元素,整像胎体厚重,气势磅礡,装饰华丽,莲座莲瓣周匝环绕,挺拔饱满,排列有序。

Lot

清乾隆

合金铜大威德金刚

H28cm

在梵文中,大威德金刚的名称(Yamāntaka)是由阎摩(Yama,印度教中主管死亡的神明),以及Antaka(意为终结者),两个字组成,因此它的意思是死亡的终结者。藏密认为其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属教令轮身,是事业的根本。于无上瑜伽部、格鲁派(黄教)中,与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同为主要的本尊。

此尊大威德金刚,合金铜铸造,不鎏金,仅主尊面部泥金。大威德金刚怖畏九头,代表九种镇压阎王的契经。三睛,意为千里眼,无所不见。三十四臂,再加身、语、意、表菩萨佛的三十七道品,即为八正道、四念住、四神足、四正断、五根、五少威和七觉支等佛法教义。三十四手均持不同法器。

大威德金刚的样子看起来非常凶猛,其怀中拥抱的明妃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也是一脸恶相,全没有通常所见佛像的慈悲、温柔,他们的性合予人紧张的气氛。这其中正揭示了藏传佛教双身修法的奥义。此尊原底座已失,但诸手所持法器俱全,实为难得。

参阅: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乾隆大威德金刚像

拍摄于首都博物馆展览现场

Lot

清乾隆(宫廷)

铜鎏金释迦牟尼说法像

H36cm

清代乾隆朝宫廷,大概是历史上宫廷铸造金铜佛像数量最为庞大的一个朝代了。乾隆帝从小跟章嘉国师一起学习佛教,对藏传佛教颇有感情和心得。即位后,乾隆帝学习佛教的热情更加高涨,而且终生不辍。对宫廷造像更是从选材、制模到合金配比都要亲自过问,御笔亲批,皇帝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宫廷造像的高水准,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审美。这一尊释迦牟尼坐像,即出自乾隆朝的宫廷金铜佛造像,呈现的是“释迦八相”之说法相。说法相也称初转法轮相,是表现释迦牟尼35岁时正式传教的形象。

佛传故事中称,最初侍从他逾城出家的五位长老闻其初转法轮后,便投入佛门,是为“五比丘”。此后,佛陀有了自己的僧团组织,使得佛、法、僧俱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组织。“释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本尊头顶塔型肉髻,髻顶饰宝珠,面相方圆,品貌端正,双耳垂肩,眉如初月,双目微阖,低垂下视,嘴角上扬,略含笑意,神态怡然,上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敷搭袈裟边角,下身着长裙,衣质厚重写实。双手当胸结说法印。手指脚趾刻画细腻写实,极为精致。结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台座上,其间的裙褶折迭,双层莲瓣饱满有力,瓣尖上翘,莲花座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豆粒似连珠纹。莲座下固封装藏保存完好,更为殊胜。装藏有仪轨,需请大德高僧主持。装藏的内容很多,最常见的是装入一部乃至多部经卷,如《心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其他装脏内容还包括五金、五宝、五药、五香、五谷等等,视佛像的大小而定。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尊在造型上与此尊类似的释尊说法像(见参阅图)。不过从工艺的细致程度甚至鎏金的成色效果来看,嘉德本场这一尊明显更胜一筹。

参阅:清宫旧藏清乾隆释迦牟尼说法像

照片拍摄于年拍摄于首都博物馆

Lot

西藏15世纪

合金铜错银索南泽莫像

H16.8cm

索南泽莫(-),在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萨钦贡嘎宁波(-)已经开始传播“道果法”了。他从他父亲那里不只继承了王位,也同时继承了其父掌握的包括道果法在内的所有教法。年轻时,他曾游历西藏中部地区,跟承受许多不同的大师学法。索南泽莫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经师和密宗大师,他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他父亲的教导,有记载在他传播道果法的过程中,他甚至能在每个不同的学生面前化现出不同的神祇。

他最重要的一位学生是他的弟弟热巴坚赞(-)。由于索南泽莫离世过早,他的弟弟早早的就继承了萨迦王位,且后来证明,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上师。热巴坚赞最重要的一位弟子就是著名的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他不只是一位成功的传播道果法的大师,在西藏与强大的蒙古国的外交关系中,他还是一位成熟的外交家。贡嘎宁波、索南泽莫、热巴坚赞、萨迦班智达和他的侄子,即他的继承者八思巴(-),就是被后世称为“萨迦五祖”的五位萨迦法王。造像底座上的铭文表明此尊刻画的就是索南泽莫像。尤其是对大师头顶卷发的着重刻画,更是向其本人致敬。眼部错银,更显双目炯炯,双层莲座,立体莲瓣绕座一周。胎体略薄,也是当时这种铜合金材质的特征。

另外一尊已知的索南泽莫造像,收录在施罗德先生著作,《西藏佛造像》第二卷中,从工艺到外观设计再到莲花底座的制式等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创作年代应该非常接近,或者可能是出自同一工作室的作品。

底座铭文:

转写:/Swasti/rjebtsunrce[rtse]molanamo//

大意:圣赞!致敬尊贵的泽莫!

参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著,《西藏佛造像》,卷二,页,图E。

Lot

西藏15世纪

铜鎏金文殊菩萨

H17.3cm

文殊菩萨在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中广受尊崇,后弘期以来的多为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均被信众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故文殊菩萨也是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菩萨品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此尊文殊菩萨像,发髻高耸,髻顶饰摩尼宝珠,头戴华丽镂空雕五叶宝冠,面容安详宁静,双眉与鼻梁汇成一直线,眉心旋状白毫凸显。背后余发处理巧妙,全部聚拢到一边,秀美温柔。

双手在胸腹前结智吉祥印并牵捻莲茎,两朵妙莲在肩侧舒展绽放,莲芯各置智慧剑与般若波罗蜜多经。经书代表智慧,利剑则能斩断无明、去除我执。菩萨赤裸上身,佩戴项圈及及腹长链,腰饰璎珞;下着帛裙,裙褶简练顺畅,映衬着菩萨恬静优雅的姿态。莲座上下缘刻饰细密连珠纹,双层莲瓣立体优雅,瓣尖饰简约卷草纹。综观此尊文殊,其典雅之姿安然自在,宛若对着信众循循善诱,细语阐释佛教经典的真义,周身装饰繁缛得当,多处镶嵌松石,线条清晰流畅,端庄华美,保存完好。

Lot

明代(永宣风格)

合金铜药师佛

H41cm

关于药师佛的崇拜,由来已久。公元7世纪,玄奘访问了阿富汗巴米扬的一座寺院,考古学家正是在这里发现了一卷装有《药师经》的卷轴,证明了这种具有疗愈能力的佛陀的普及。密教形成之前,佛像仅穿袈裟,不戴任何饰物;形成之后,佛像不仅佩戴宝冠,还在身体各部位佩戴饰物。这种宝冠佛的形象分别传入了印度西北部、中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此尊佛像在西藏造像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内地佛教造像的传统审美情趣,侧重对汉人面相特征和脸部表情的细节刻画,强调手脚的柔软度和指节纹路的清晰度。在服饰上展现了一种袈裟的新式披法,一改「通肩式」和「右袒式」袈裟的传统披法。采用内地惯用的写实性手法处理衣裙纹褶,追求厚重、流畅、自然、生动的效果,并在衣缘处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以上这些特征分别反映出佛教造像艺术在民族化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讲究人物造型与服饰搭配的整体艺术效果。

这尊药师佛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永宣宫廷风格。明永乐、宣德两朝佛造像艺术宫廷风格的确立,令明代造像艺术的发展的达到鼎盛繁华的顶点。此时期的造像艺术呈现出固定的华美样式,精妙绝伦的风格特征,对之后的官铸造像的风格延续找到了标准的依托。此尊十五世纪释迦摩尼造像即属于永宣风格成熟之后产生的具有永宣样式的标型。其造型和工艺水准都延续了永宣风格造像艺术的精髓。年佳士得纽约春拍的一件永乐款鎏金药师佛,就跟嘉德本场这尊在艺术风格和细节处理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此外,佳士得香港年秋拍,也出现一件15世纪的药师佛像,跟此尊一样没有铭款儿,却在风格和精致程度上,很贴近明代宫廷造像。

参考:明永乐铜鎏金药师佛纽约拍卖会年春拍号拍品成交价:.1万美元

造像头戴宝冠,饰螺发,肉髻圆隆,宝珠顶严。耳上扇形冠结横出,耳际处宝缯上扬,两绺余发披搭双肩。耳珰上部为圆形,中心为六瓣花,下部为花叶。宝冠叶片大而舒展,冠叶正中的宝相花左右各出一茎向上呈弯月形,为14-16世纪西藏造像的常规冠式。其余四片冠叶与耳珰下部的花叶样式相同。面庞丰满,双目低垂,直鼻小口。

下颌圆润,双唇微启,神态和颜悦色。身姿端正挺拔,肩部宽阔,腰部收束。颈部雕有三道蚕节纹,四肢佩饰单环式手镯和双环式臂钏、脚镯,右臂上可见花形饰物。上身斜披袈裟,右肩搭偏衫;下身着僧裙,胸前微露僧袛支。左手结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跏趺端坐。梯形束腰式仰覆莲座,上下沿均饰联珠纹一周。

莲瓣宽肥饱满,饰三朵卷云纹,对称分布。造像端庄大气,铜质光亮润泽,雕刻工艺精细,对研究明早期佛教造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另外北京雍和宫藏品中有一件明代药师佛像,与本尊几无二致。

参考:明代宝冠药师佛现藏于雍和宫

Lot

西藏18-19世纪

棉布矿物颜料大威德金刚曼荼罗唐卡

40×34.5cm

曼荼罗起源于古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抵御“魔众”入侵,在修密法的场地筑起圆形或方形的土坛,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坛上作证,并在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佛及众佛聚居处的模型缩影。坛城中央为井字形方城,中民心圆圈方格内绘主尊大威德金刚,身蓝色,有九头三十四臂和十六足。其四周的区域内平涂白、黄、红、绿各色,供人头、内脏、手、足等,坛城四面均有T形入口城内,还有一面二臂的大威得金刚眷属,护持四面八方。在中央金刚方城外、莲花轮之内的绿色背景上,四方各门两侧均绘有佛教八吉祥等瑞物。

金刚城外由内向外依次为莲花轮、金刚轮、般若烈焰守护轮和寒林墙。各墙组成的图案及寓意各不相同:莲花墙由不同色彩的莲花瓣构成,象征清净无染;金刚墙由金刚杵首尾相接而围成,代表坚固不可摧破;火焰墙由五种不同色彩的火焰呈顺时针方向猎猎燃烧,象征智慧;八大寒林墙由八组不同的人物和景物构成,代表可以镇压一切邪魔外道。有山狱、树木、河流、修行僧侣、天神、畜生及散布的断手残肢等。

此幅坛城作品,结构简洁,构图清晰。坛城之外的广阔天地,除了底边绘有七彩莲花的一部分外,别无他物。整体偏暖的设色,多处以金粉颜料勾勒的花边,配以青、绿渐变色作为主色调的整体背景,令整幅画作给人以温柔谐调之感。另外,此幅作品保存完好,品相一流,堪称同类作品中之翘楚。

Lot

西藏19世纪

棉布矿物颜料财宝天王唐卡

40×34.5cm

财宝天王属四大天王之一,象征能赐无尽财宝。财宝天王为菩萨的守护者,掌管财宝富贵,如意姿坐于伏地红鬃白狮子上。天王头戴宝冠,一面二臂,左手托标志性的吐宝鼠,身穿铠甲,飘带飞扬飘举,英姿飒爽。周围有八骏财神,各司八方天。整幅唐卡构图严谨,人物造型生动,背景设色以绿、蓝为主,沉静稳定,与动态十足的红色调形成对比。

Lot

清康熙

木质漆金坛城

Hcm

坛城为藏传佛教供养类法器,梵语称曼荼罗,藏语称为“吉廓”。曼荼罗起源于古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抵御“魔众”入侵,在修密法的场地筑起圆形或方形的土坛,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坛上作证,并在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佛及众佛聚居处的模型缩影。此座坛城,木质,表面漆金。坛城底基为圆形,侧面上下雕饰一周连珠纹,上部浮雕一圈藏文、中部刻画以兽面纹间隔的佛家八宝纹饰,下部则为一周覆莲瓣纹。顶面雕饰海水波涛,中央设三层方台,下两层雕饰江崖海水,上一层四面金刚杵纹,上承四面透空的佛亭一座。整体雕饰精致细巧,反映出当时宫廷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极为罕见。海水波涛的刻画尤为出众,细观则波光粼粼之感跃然其上,其“天涯海角”的纹饰表达,不但表现出了坛城微缩世界的哲学观感,又是藏传佛教的教义与中原世界观的结合。清代皇帝除了本身修习密法外,亦极为重视处理西藏地区事务,尤以乾隆为甚,曾特颁发金贲巴瓶以确立达赖和班禅活佛转世程序,即“金瓶掣签”制度。此外,还命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各种法器以备修行或颁赏西藏寺院,今故宫博物院雨花阁内,还有三座掐丝珐琅坛城。此作品法度严正,漆金明亮,纹饰工细,应出自宫廷造办处。

中国嘉德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及拍卖日程

滑动可浏览全图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86-10)-3

结算服务:(86-10)-4

媒体合作:(86-10)-5

运输(86-10)

网拍/

官方网站: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