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刻纸是流传于金坛地区的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术品种,生成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一批老艺人且将灯笼、龙灯等手工制作技艺与刀剪各式镂刻图案技法结合起来,并逐渐在金坛乡村流行,代代相传。年12月,金坛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刻纸之乡”年,金坛刻纸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金坛刻纸艺人杨兆群、殷卓宁、孙荣才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人,其中杨兆群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非遗”失去了受众基础。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双重压力下,“非遗”如何才能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难题。龙城非遗小分队走进金坛刻纸馆寻找答案。

我们有幸采访到孙荣才老师,孙老师擅长用剪、刻、撕的方法和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开拓了绘彩刻纸,利用早年在陕西从军的经历,借鉴西北剪纸的风格特点并融合金坛地域浓郁的生活气息,构图简约,独具一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孙老师联系自己的创作经历以及目前金坛刻纸的状况告诉我们:当下刻纸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创作人才青黄不接,大师们大多70岁左右,本应该是弟子带弟子,然而培养的弟子大多不能独当一面,还有的学成之后迫于谋生转行了。另外一个尴尬的地方,老艺术家们当时从事艺术创作时,物质水平还不够高,刻纸足可以谋生,然而现在虽有政府的扶持刻纸依旧凭借着艺术家们的坚守苦苦支撑。

一项传统技能的传承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虽然孙老师讲述了刻纸目前的窘境,但是还有一些青年刻纸人走上了刻纸之路。从事刻纸五年的王老师和我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传统的刻纸主产生于农耕时期,用来表达作者在有限生产力下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诉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刻纸失去了受众基础。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双重压力下,刻纸想要传承,或者说更好地推广,要从创作内容上有所突破,一方面传统的,类似双喜窗花还是符合如今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刻纸不单单作为一幅刻纸的艺术表达形式出现,还可以附加于其他器具用来装饰,如下图,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刻纸用于灯具的装饰。

金坛刻纸的魅力在于刻。一刀一划,一幅作品需要成千上万的刻,然而机器雕刻发展日益发达的今天。金坛刻纸面临危机,刻工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刻纸的一些简要的步骤,并且向我们讲述人们对于手工刻与机器刻的不理解。

近年来,常州金坛政府加大了对金坛刻纸的宣传以及帮助,一些大型企业也选用金坛刻纸作为礼品,但是文化艺术始终要扎根于人民群众,政府政策的扶持只是导向作用,金坛刻纸要从自身出发不断创新,改变思路。互联网时代,刻纸艺人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归根结底还是要让百姓认同接受我们的今天刻纸,利用文化下乡进学校社区,广泛宣传。我们相信金坛刻纸的明天会更好。

图文来自龙城非遗小分队

编辑:李翰林

审核:李翰林

赞赏

长按







































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专科哪里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