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高考文言文真题答案 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①于是,就 ②总是,常常③专擅,独断专行)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于)礼部(状语后置句)。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欧阳修惊喜,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用)书见(谒见)修,修语(告诉)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使之)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之后)除丧(守丧期满,脱除丧服),还朝,以(凭借……身份)判官告院(任职)。 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一天天地)下,轼于其间,每因(凭借)法以便(使……便利)民,民赖(之)以安。徙(调任)知密州。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行手实法,不时(按时)施行者以违制(诏令)论(论罪)。(附:诏、制、敕的区别:只有一点就是圣旨因具体的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词所表达内容不同: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3.“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①跪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又:入罪,定罪④因为⑤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判断句)。”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佑元年,轼以(凭借……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银印红绶),迁(升任)中书舍人,三年权知(代掌某官职。权:①秤,秤锤又:秤量又:衡量 ②权势,权利③权变,灵活④权且,暂且又:暂代官职)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①闭口不说话引:关闭②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之)得尽技(使技尽,充分发挥)巡铺(①宋代贡院内设巡铺所,纠察举人应试时是否遵守场规、有无舞弊情事。②防盗防火的哨所)内侍每(①每一,每个又:每次,每逢②常常③虽然)摧辱举子且持暖昧(模糊)单词(单一言辞)诬(之)以(之)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者所恨(被动句)。轼恐不见(①表被动②放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译作“我”,宾语前置③通“现”,出现)容(被动句),请外(外调),拜(授予)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发生)。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文书),易米以救饥者。明年(第二年)春,又减价粜(tiào卖。注:籴dí,买)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药剂,遣使挟(带着)医分坊(城中的住宅区)治病,活(救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判断句),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②减少③bāo衣襟宽大)羡(①希望得到,羡慕②剩余,有余③超过引泛滥④yàn延请,邀请⑤yán通“埏,墓道”)缗(mín成串的铜钱)得二千,复发橐(tuó一种口袋又用口袋装)中黄金五十两,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引稍微,略微②逐渐,渐渐地③稍食:官吏的俸禄④通“梢”,树枝的末端)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①改变②经过,经历③抵偿④gèng另,另外引:再如:更上一层楼⑤更加⑥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大敖,遂提举(①提而举之②提拔,荐举③掌管)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岁课:①汉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②一年的赋税。③一年的劳绩。课:①试验,考核②督促又学习或教授③征收又赋税)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不久)得之(写文章的本领)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他的文章)浑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①鲜鱼,活鱼引新鲜,新宰杀的②夭折,早死③xiǎn少④xiàn献)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应试中选),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瑞征,祥瑞的表现),廷臣辄(就)笺表(上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写完),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不久),自秘书少监除(担任)中书舍人,擢(提拔)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捆绑)以为盗。民讼(告状,诉冤)诸(之于)府,不胜(承)考掠(拷打)之惨,遂诬服。安中廉(访查,察考)知之,按(追究)得冤状,即(立即)出民,抵吏罪。 时上方(正)乡(向往,崇信)神仙之事,蔡京引(推荐)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外戚)寅(攀附)缘关通(勾结,串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聘请)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责任);并言京欺君僭(僭越)上、蠹(动词,蛀)国害民数事。上悚然(惊惧状,形容震惊)纳之。已而(不久)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因为)近天宁节,俟(等)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探查)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祈求)。上为迁(官职变动,升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授予官职)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独断专行),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制止,制裁),第(只管)曲意(违背本心)奉之,故药师愈骄。 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结交)王黼、童贯及不几察(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不久)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不久)卒,年五十九。 安中为文(写文章)丰润敏拔,尤工(擅长)四六之制(体)。徽宗尝(曾经)宴(行宴会)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记述)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被,受到)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高考全国Ⅲ卷文言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洁白)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任命,授予官职)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堂伯)导谓(告诉、对……说)曰:“选官欲以(任命)汝为(担任)尚书郎,汝幸(有幸)可作诸王佐(辅官)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不值得)计(计较),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越级提拔),是(这)所不愿。”遂为郎。累(多次)迁(调动官职、升官)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到……去)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拘捕)毅,付(交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案件、官司)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处理),不肯受(受理),与州相反复(书信往返)。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询问)彪之应有赦不(通“否”)。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意尝谓非宜(合适),何者?黎庶(百姓)不达(明白)其意,将谓(认为)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即使)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因为)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困顿)阙(缺乏),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皇帝、皇后、太后去世),群臣疑惑,未敢立嗣(继承人)。或(有的人)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处理、处置)。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当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年幼),令温依(按照,依据)周公居摄故事(先例,旧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坚决)让(推辞,辞让),使万机(当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停滞,稽(拖延、耽误)废(荒废)山陵(皇帝陵墓),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于是,就)不行(没有实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病重,严重),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用来)营(买)医药。太元二年卒(去世),年七十三,即(就)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①年贾生列传 贾生名谊(名是供长辈呼唤;字,又称“表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洛阳人也,年十八以(因为)能诵诗属(zhǔ,连缀。见《张衡传》“衡少善属文”)书闻(闻名,出名。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即太守,是郡守的尊称,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闻(听说)其秀才(指才能优异。见《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召(招呼)置(安放。见《逍遥游》“置杯焉则胶”)门下(在某人的门庭之下),甚幸爱(欣赏)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是汉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后妃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为官的政绩)为天下第一,故(从前。见《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位厨”)与李斯同邑(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而常(通“尝”,曾经)学事(为……做事)焉(代词,代李斯),乃征(征召,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见《张衡传》“征拜尚书”)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很)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是时(这个时候。见《荆轲刺秦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都)为之对(应答),人人各如(好像。见《赤壁赋》“如怨如慕”)其意所欲出。诸(各位)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比得上。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孝文帝说(通“悦”,喜欢)之,超迁(超级提拔),一岁(年)中至太中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贾生以为(认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和平融洽),而固(确实)当改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易(改变)服色(指车马服饰的颜色),法(订立)制度,定官名,兴(振兴)礼乐,乃悉(都。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悉召群臣议”)草具(草拟)其事仪法,色尚(崇尚。贾谊认为汉朝是土德,土,黄色,所以尚黄)黄,数用五(即“五行之说”),为官名,悉更(改变。见《荆轲刺秦王》“愿足下更虑之”)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刚刚登上帝位),谦让未遑(无暇,指没有时间)也。诸律令所更(更改)定,及(以及)列侯悉就(接近,走近。见《劝学》“金就砺则利”)国(列侯悉就国:要求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当时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后,依然不离京城),其说(思想,观点。如“著书立说”)皆自贾生发(产生)之。于是天子议(商议)以为贾生任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掌管或爵位的称谓)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即之类,指这些人。见《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尽害(嫉妒)之,乃短(说坏话)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独揽,独有)权,纷乱(使……复杂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疏远,不亲近)之,不用(采用)其议(提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之后,已经)辞(告辞,辞别。见《鸿门宴》“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往行,及(等到。见《过秦论》“及至始皇”)渡湘水,为赋(即辞赋,古代写景抒情的一种文体。见《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以吊(悼念死者)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被征召)见(拜见)。孝文帝方(正。见《苏武传》“方欲发使送武等”)受釐(汉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国祭祀之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放在脚后跟上)宣室(宫殿名,在未央宫中,是皇帝斋戒的地方)。上因(因为)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本源)。贾生因(就)具(详细地。见《鸿门宴》“具告以事”)道(讲解。)所以然(这样)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动,这是亲近的表示)。既罢(完毕后。见《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超过。见《项羽之死》“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之,今不及(比得上)也。”居(度过一段时间)顷之(不久),拜(任命。见《廉颇蔺相如列传》“取阳晋,拜为上卿”)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给……当老师)之。文帝复封(指帝王赏赐)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列侯不是侯爵,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为第一、二品,县侯为三品,乡侯为四品,亭侯为五品)。贾生谏(指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以为患之兴(兴起。见《劝学》“风雨兴焉”)自(从)此起(开始。)矣。贾生数(多次)上疏(奏章。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言诸侯或连(接连)数郡,非(违背。)古之制,可稍(渐渐。见《苏武传》“稍迁至栘中厩监”)削(削减)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后代)。贾生自伤(悲痛,感慨)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语文资料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