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范石甫,年生于江苏金坛市直溪镇。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热心于艺术活动,曾为创建中国书法家协会而奔走呼吁。

10岁时受陈荷松老师的启蒙开始学画,继又得到冷铁老师的指导,14岁从南京艺术学院丁吉甫教授习篆刻,15岁拜师于江苏省国画院顾伯逵老先生门下专攻花鸟画。年后,相继得到潘天寿、陆维钊、诸三乐、王个簃诸先生亲授。其画宗缶老而能自出机杼,尤擅画鸡雏,世有“江南鸡范”之誉。程十发先生评曰:“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范石甫的鸡,难得一绝。”书法以“常在篆隶行草之间”的书风著称,林散之先生赞曰:“放而有胆,变而有理。”

鲜活灵动神采激越——观范石甫画花鸟鸡雏孙克蒙范石甫先生厚爱,寄来他的花鸟画集,使我得以较全面的欣赏品味他的艺术,一窥他的艺术风貌。虽然人们常讲,看原作比印刷品更真切,但在印刷术科技发达的今天,宣纸墨韵的微妙或能传达八九分,所以,当我翻阅画册之际,范先生大作的赏心悦目之感还是油然而生了。

范石甫年生于江苏金坛,自幼酷爱书画,几十年来在书画的道路上苦心求索,转益多师,终获大成。众所周知,20世纪初以来,中国画例属“旧日文化”范围,倾心“西化”者视为保守落后之事物,50年代之后对传统中国画加以改造,人物画参以西画造型得益不少,而传统山水、花鸟,多受冷遇,艺校课程很少配备。相对而言,江浙一带文脉深厚,传统国画界抗压力较强,潘天寿先生主持浙美时坚持国画书法,强调东西方艺术有别,风骨凛然,目光深远。范石甫能自童年学习书画篆刻,拜于名家门下,苦心向学,60年代初更得到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王个移诸大家指点亲授,花鸟面有长足长进,为后来发展打下扎实功底。

范石甫多年来以画鸡著称,人称“江南鸡范”,一如白石画虾、黄胄画驴叫得响亮。但我更认为他是一位功力深厚,技艺全面,诗、书、画、印相得益彰的花鸟画家。当然我这样讲也并不影响他在面鸡、尤其是画小鸡方面的造诣和成就。花鸟面是中国画主要品种,独立成科大约在晚唐、五代前后,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画家,大量的经典作品流传。花鸟画无论工笔、没骨、写意和大写意,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继承和发展演进不衰,非常深刻的反映了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是由于东方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决定,大自然对于人类的赐子和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索取从来都不是无限的,人对自然不是征服与贪婪的态度,而是敬畏、顺应而同时要“尽人力”,并由此形成中国人的性格。因此,在中国花鸟画里,不但鸟儿们飞舞灵动,花花草草同样生命鲜活,而且人们还赋子植物以灵魂和人性,即使一块石头、一株梅花、一棵松树,都寄托、象征着人的理想精神,这在世界上大约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当然,花鸟画的完美成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我国的早期文明反映在“诗经”里,不亚于正史,诗歌就是文化的生命形式,因此,诗意从来就是花鸟画的灵魂。另外,书写文化更是促使花鸟画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书法美感在花鸟画由工笔发展到写意阶段,是主要的推动力。由此可见,花鸟画能够独树一帜,离开诗、书、画的密切结合是不可想象的。花鸟画又是很有难度的艺术,它的题材范围有限度,花乌虫鱼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样的,但表现到面面上就各家分明了,画家们创造性的的经营就很费思量。

写意花鸟画自元明以后有大的发展,有一个因素就是面家们亲自篆刻,篆刻看虽小道,但方寸之间点划经营、布局揖让有大学问,篆刻之于花鸟画家的作用,不仅限手“盖章生效”,对于画面的平面构成和形式谋划,其内在的影响力是不可不加以研究的。我注意到范石甫自少年时,不仅酷爱书面,更加痴情篆刻这就难得了,篆刻从名师丁吉甫先生学,从临摹下手,入门很正,肯下苦功。并得到傅抱石先生的首肯与鼓励,这是令人羡慕的幸运。范石甫青少年时期学画的过程是艰苦的,他没有进专业院校的历程,他是接受了传统师徒口传心授的办法,转益多师、自学成才,这不容易。

50~60年代能够进艺术院校就等于踏进了艺术行当,尽管其中不之在铁饭碗里混饭吃的“空头艺术家”(鲁迅语)。不过,范石甫很幸运赶上潘天寿、陆维钊、诸乐三、王个移这些大家前辈健在的时候,亲聆教训,指点迷津,珍若拱璧。也许他假如进了院校猛画素描,今天或许就没有这位“江南鸡范”了。

花鸟画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没有一种常见的花鸟没有被反复的表现过,题材可以重复但笔墨意境一定要好要有所追求和个性的特点,方能站住。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为历来文人所喜爱,但作品流传还要经时光考验,大师们的经典和技法风格的发展使这些古老题材始终保持着生命力,经久不衰。

这又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今观范石甫的花鸟,物象生动,运笔浑厚,色墨相辉,灵动鲜活,很有个性。范石甫从上世纪80~90年代时,以鸡维为画题,反复作画,熟练掌握维鸡的造型规律,手法简练,笔墨概括,毛茸茸的小鸡各样蹒跚的动作,的确令人喜爱,画家抓住这一种题目反复实践,达到精炼、纯熟的地步,是符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的。这从白石老人的画里可以看出。白石老人几乎每种体裁都有重复,不怕重复只要画精画好,他经常画虾蟹和一些花鸟,做到心有成竹,删繁就简,绝无冗笔,达到文化简约的高度。

叶浅予先生曾经对我们讲,白石作画程序严格,作品完成时笔洗中的水还是清的,这情形在年夏天白石老人家中我亲眼看到过。黄胄画驴也是如此,反复练笔不怕辛苦而终成正果,黄胄的驴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他的驴与悲鸿的马其造型与笔墨,其影响至今几乎无人能够跳脱。

对于中国面家来说,这种重复就是达到高度精炼和概括的必由之路。对手范石甫画鸡维,我仍作如是观。范氏鸡维不仅形象生动,小小生命,欢腾跳跃,观之犹觉毛团在手,啣唧在耳。同时,面家在反复描绘过程中,寻求到简练概括的笔法,令鸡维的头喙、腿爪有了规范程式的手法,作面时得心应手,随意驱遣,故无愧人称“鸡范”。

当然,不仅鸡维画得好,还要相应花草配置,方能创造意境美图,此际便看艺术功底,尤其是画家的文化素质,品格高低。中国面评价高低关键全在笔墨。因此,中国画家、尤其是花鸟画家的书法修养十分重要,画上题诗题字,关乎作品意蕴之深浅,欣赏趣味之高低,须要更多的提倡。

欣赏范石甫的作品,感到笔墨潇洒,流畅充沛,归根结底在于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基础深厚天分也高,作画时自能择洒自如,落笔有形,神完气足,最堪玩味。写意花鸟画从来是很有难度的画科,范先生多年耽于此道,朝斯夕斯,终于成就一家。期待他不断攀升到更高的境界,取得更大的成就。

年10月于京华道不孤斋孙克:文化部中国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