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science.china.com.cn/2014-05/21/content_32448897.htm美丽水乡——建昌圩(未来发展愿景沙盘宣传视频)建昌圩长90华里,太湖流域第一大圩。建昌圩地处金坛西北部直溪镇境内,头枕蜿蜒葱茏茅山松涛,怀抱明月般清澈天荒湖,横亘绵延于青山绿水间。 建昌圩追溯到公元年,至今多年历史。不仅风光旖旎,而且地貌独特。圩内总面积9万亩,人口约3.5万人,圩区四面环水,一洲浮起,圩内天荒湖由南、北、中三个小湖汇聚而成,三湖相连。水域面积2.2万亩,农田面积4.8万亩,圩内碧波荡漾,第一产业以种植稻麦及水产养殖为主,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圩区的多个村庄被评为江苏省水美村庄,处处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丽景观。春秋时期吴国季札于此封疆。这里是人间孝子董永之故里,东晋谌母修仙之处。历史上建昌人尊崇真武大帝,将它打造成水乡泽国的道教圣地。齐梁故里书简穿越朝代更迭,归入淮海、濂溪、茅山三大书院廊下,古人作诗赞道“千顷波涛万卷书”,反映曾盛极一时的人文活动。据传明朝正德年间,金坛天荒湖隐士、名医邓伯羔治好皇后重病,皇帝问他要当官还是要赏金?邓答曰:“家乡地势低洼,大水来时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叩请皇上下旨筑堤建圩,造福百姓。”皇帝准奏,一道圣旨筑起长达巨龙般的长堤和四闸八洞,筑堤将军感叹道:“筑堤建圩,繁荣昌盛,建昌圩也。”天荒湖芦苇萧萧,碧水连天,春有“桃花雨收三月天,新溪水发春绵绵”的水韵,秋有“断雁一声秋似水,远山百叠树如烟”的墨色,更有“手捻梅花诗已就,暗香残月满渔竿”的书卷墨气。真武庙、老槐树、董永庙、望仙桥、庄城桥、苏皖一大会址等,形成集水圩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孝道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于一体的建昌圩文化。年10月,建昌圩52位爱心企业家捐赠万元,成立建昌圩爱心基金会和建昌圩文化研究会,十年来,建昌圩爱心基金会利用增值部分累计为当地敬老、助学、扶贫、救残、公益及建昌圩文化研究等支出余万元。建昌圩文化研究会立足鲜明地域特色和水乡风格,主动揽起记录、讲述和评说建昌圩责任,为抢救水圩文化留存一份记忆。建昌圩“两会”的成立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欣然为《建昌圩》题写书名。原江苏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题词:“感恩故乡,造福百姓。”和谐中国网总编李耀君题词:“和谐建昌”、“文化建昌,爱致和谐”。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罗炳芳题词:“大美不言、大爱无疆。”毛氏书童王文祥题词:“慈善为人,善举济世。”著名书法家袁其微题词:“文化灌溉爱心,爱心传递文化。天荒湖水水涵天,捧一掬天荒湖水都是满满历史。天荒湖孕育着伟大的华夏文明,正是受天荒湖滋润哺育,逐步形成一个灵动的水文化鱼米之乡。建昌圩文化汇集各方内质精神,使人亲切、闻者有趣,更为抢救圩文化、解读建昌精神留住一份久远的文化记忆。走进建昌圩文化广场,《建昌圩颂》和《功德碑》《影雕文化长廊》跃然眼帘:泱泱天荒泽国水乡源溯三国历史悠长明代修圩八十里长围垦造田乃名建昌……慈善美德,千年传承。如一方有难,八方相助。铺路修桥,赈灾恤贫。养老慈幼,抚残助孤。济贫帮困,助学施药。谓之乐善好施,中华传统美德也……水圩文化。建昌圩依水筑圩,依堤设涵,依形造洞。明朝正德元年,金坛知县刘天河于建昌圩建排年闸、潭头闸、井庄闸、上新河闸,并于望仙桥、南场、红庙头、万年庄、笠帽、五岸头、荷花塘、孟岗湾设8个涵洞,构建完整的水利体系。如今,建昌圩已建成现代化排灌两用水闸——建昌排涝站,原有4闸8洞完成历史使命,载入《金坛水利志》光辉史册。红色文化。氤氲的绿地,以圩做墙,以水为障,抗战时期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抗击日寇军天然屏障。建昌圩留下了陈毅、谭启龙、曾山、江渭清、章蕴等领导人足迹,涌现出张松柏、王吉娣(小红妈)、薛晓春及曹江林等英雄人物。陈毅元帅曾于此写下诗句:“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中共苏皖一大会议遗址、新四军创办的兵工厂、军服厂、医院和湖滨学校等革命遗迹,无不蕴藏着红色文化色彩。宗教文化。村荒犹有前朝树,地僻颇存太古风。道旁古迹搜寻出,丹井依稀认葛洪。吕坵村有座真武庙,庙前建有御碑亭一座,亭内立皇帝御碑一块。碑文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写,明代万历年间扩建真武庙时所立。建昌圩内有道、释、儒三家,其中部分寺庙内有道释(佛)共存。圩内有千年古刹与道观,其中地藏禅寺、中段庙、崇圣院、万寿庵为代表。论香火旺盛,当数真武庙,素有“先敬真武,后朝茅山”之说。孝道文化。争夸董里有名贤,埋没遗碑古庙前,何惜卖身酬死父,翻传嘉偶遇天仙。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流传至今。自有二十四孝后,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是其中一孝。夏潢村的节孝坊成为传承孝道文化的有力证明,如今建昌圩内孝行蔚然成风。此外,建昌圩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等,涵养着一方百姓。建昌圩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地方水文化、圩文化发掘、整理与研究,把建昌圩有关传说、故事、掌故、史记、传记及宗教、孝道、水圩、农耕、民俗等内容汇编成书。十年来,建昌圩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昌圩》系列丛书13集、非系列丛书3集、建昌圩文化广场、建昌圩文化陈列馆、建昌圩碑林累计投入余万元、名人字画作品余件已经成功移交区政府文博档案馆永久保存。建昌圩文化研究会获常州市社会团体评估AAA等级单位、常州市同心文化示范基地、常州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等称号。年10月6日,成功地举办了“两会”十周年庆典和建昌圩《古今印象》首发(此项活动已经获得度常州市社科类社会组织优秀成果奖)。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种近于“道”的哲理,同样造就了建昌圩人民精神风貌。肥沃的土地,广阔的水面,优美的环境,托起建昌红香芋、大蒜头、鲢子头等高效特色农业,使建昌圩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和省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早在年,建昌圩水产养殖就受到国务院嘉奖,周恩来总理亲署奖状。近年来,直溪镇利用建昌圩优势,培育了江苏省级淡水鱼自繁自育基地、青虾繁育基地、红香芋科技示范园、牛蛙养殖加工生产基地等,年建昌红香芋被授予“中国十大人气地理标记”产品,近期,又获得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受到了时任江苏省徐副省长和岳副省长的高度赞扬。年,直溪镇建昌圩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圩文化之乡”;年,建昌圩入选“江苏最美水地标”。泱泱天荒,水乡泽国。建昌圩孕育了圩文化精髓,哺育了大爱永恒的气概,培育了颂扬真善美的神韵,建昌圩的“精气神”得以充分彰显,为全区文化事业和慈善事业发展树立了典范。正如常州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童方云老师赋诗赞誉的那样:千年历史建昌圩,天荒湖水碧波微;鱼虾鹅鸭乐满荡,人勤景美展智慧;慈孝家风百世传,红妈精神万代暉;文化兴邦四季春,样板引路八方随。(作者:蒋建君、李国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