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江家弄

图文:陈文

朗诵:海棠依旧

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往往隐藏于巷弄幽静之中。这次对金坛江家弄的深度走访,把我的这种认知烙印得更加深刻。那些浸透着老巷弄的文化元素和符号,透过灿烂的阳光,从四面八方跳跃而来。

江家弄,又名江家路,位于南新桥畔西南侧,南北走向,宛如一根彩带,勾连着西门大街和河西庙巷一大一小两条街道。江家弄是贯穿西门大街与河西庙巷的唯一通道,长不足60米,宽1米多,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街。

这条狭窄的弄堂为什么称之为江家弄?地方志没有记载。寻访推测,这与江家有关。江家弄1号,毗邻南新桥,紧挨西门大街,早年住着姓江的大户人家。江家属江家弄首富,其住宅四周不少店铺都是江家开的。当年,人们从江家门前路过,都会情不自禁放慢脚步,侧着头朝江家多望几眼,企盼沾点喜气,灵气,还有运气,虽然不奢望能像江家那样荣华富贵,但是,向往富贵的精神快感是无法阻挡的。

清末民初,江家发生了一些变故,家道中落。端庄漂亮的江夫人始终不能给江家添丁,也像一层乌云笼罩着江家上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给家里冲喜,江夫人采纳了家人的建议,从乡下远房亲戚家抱养了一个儿子。

自从领养了儿子,江家的欢声笑语好像也跟着回来了。江夫人相夫教子,不亦乐乎。夏日的傍晚,江夫人经常带着儿子在院子里玩耍、嬉戏、对诗、唱歌,充盈着天伦之乐,和谐的家庭氛围,常常招徕许多羡慕的目光。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美妙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在小鸟的欢呼中向巷弄四处漫溢升腾。

可是,好景不长,江老爷撒手人寰,丢下孤儿寡母驾鹤西去。江夫人以泪洗面,艰难地把儿子抚养长大成人。却不料有一天,儿子早上出门以后再也没有回来。一向处尊养优的江夫人岂能遭受如此打击?守寡,失子,家破人亡,整日哭哭啼啼,没多久,头发花白,双眼失明,生活失去了依靠。

幸好江家对门有个热心的孙庚淑老太,70多岁,时常过来照料年龄相仿的江老太。孙老太虽然没有上过什么学,却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她居住在江家弄西侧,旁边就是常胜小学,经常接触到文化人,耳濡目染,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她红遍了金坛西门,连江家弄的每一块地砖,每一块石板,每一棵青草都知道孙老太是个好人,经常被学校、居委会、人民公社邀请前往宣传毛泽东思想。她用实际行动义务打扫江家弄的公共厕所,心甘情愿地照顾双眼失明的孤寡老人江老太,这不是“活学活用”的最好佐证么!

上个世纪70代末,江家老太被政府安置到金城镇养老院颐享天年,享年90多岁。

离江家不远的江家弄8号,不起眼的独扇小门虚掩着,轻轻叩开,一条逼仄的青砖甬路连接庭院,墙脚或高或矮的无名小草踮着脚尖窥探着高墙外围的世界。跨过几块破损的石板,拐过斑驳的墙角,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门巷春深燕作家”。透过高高的门楼,一栋清末民初的两层楼宇醒目地矗立在眼前。这就是传说中书香门第邵家。

步入门楼,到了天井小院,晌午的暖阳把院子里照得一片光亮。院角的几株蜡梅沿着阳光的方向使劲地朝空中伸展,孕育了一个季节的花蕾再也按捺不住,张开怀抱迎接春天的到来。院子的正前方,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典建筑赫然在目。没有想到,在今日的小城喧嚣处竟然隐藏着这样安静恢弘的老宅。除了戴王府,这是我在金坛小城见到的保留得比较完好的古建筑。青砖黛瓦,木梯雕梁,飞檐翘角的楼阁,镂空雕花的木制门窗,给狭窄不长的江家弄增添了几分朦胧和诗意。邵家,就是从史书里走出来的名门望族。

邵镇华年幼时就读于江家弄堂西边的河西庙小学,年去美国留学,后来在联合国从事翻译工作,为新中国加入联合国做了很多工作。年经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同意,邵镇华绕道香港途径上海回金坛老家探亲。在他回坛前,地方政府落实政策,把早已下放在朱林乡村的邵家后人,调回县城,妥善安置。

(右为邵哲如)

邵镇华的侄子邵哲如,侨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光大国际首席科学家、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获聘为联合国垃圾焚烧指南专家。

(邵翼如)

邵哲如的弟弟邵翼如,是我认识的一位教育名家,全国优秀班主任,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曾担任华罗庚实验初中校长、金坛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年,他作为教育人才被上海市教育界引进,次年,我随金坛教育局考察团前往上海浦东参观学习时,邵翼如先生参与了接待。

从邵家小院出来,微风拂拭,梳理着我的思绪。邵家人才辈出,无论留在桑梓,还是旅居他乡,始终保持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服务社会,为民造福。

伫立在江家弄8号门前,环视前后左右,心底涟漪激荡。如果说金坛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那么,江家弄就是金坛人才的汇聚地。清末民初,著名的花鸟画家冯文卿便出生于江家弄,祖孙三代皆为书画家,其重孙冯吉轩是我国著名音乐史论家,二胡演奏家,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原县中校长胡赓也住在江家弄,年6月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早年的邵家对面有一侧小门,直通河西庙。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河西庙早已湮灭不见,据史料记载,河西庙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门口有抱鼓石,庙前有广场,有照壁,有旗杆石。

年秋天,河西庙改建成小学,是国民政府城里四所公立小学之一。原先叫河西庙小学,解放后改名为常胜小学,特殊年代称为红卫小学。年恢复高考,当年报考的人数为历史之最,江苏省分初考和终考。初考地点在华罗庚中学,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11月中旬终考在毛家场交通小学和江家弄常胜小学,分语文、政治、数学和理化,四场考试,两天考完。年暑期,我参加金坛县少先队辅导员夏令营时,第一次走进了江家弄,走进了常胜小学。

从庙宇到学校,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孟轲曰:“庠者,养也。”至此,我好像触摸到江家弄的文化根脉,闻到了江家弄文化气息,江家弄的名人贤士也许或多或少源于弄堂学校文化的熏陶、启蒙、教化、传承。

年,常胜小学异地搬迁,原址开发成西城宾馆,江家弄西边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街道两旁店肆林立,灯火辉煌,丰蔚缭绕,茶馆棋牌,酒店浴室,照相美容,百货超市,活像是从《清明上河图》里翻版下来的画卷。

如今人去楼空,曾经的繁华散去,涛声依旧的江家弄,仍然静静地躺在漕河旁,留下许多讲不完故事和传说。

步履蹒跚,不知不觉,在沉思与遐想间到达江家弄最南端,来到与河西庙巷交汇的地方。抬头眺望,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铺洒在青砖灰瓦和那色彩黯淡的楼阁飞檐之上,给眼前这一片曾经繁盛闹忙的江家弄晚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看到的是历史,听到的是故事,想到的是文化。写下这些文字,我突然想到在云南游览丽江、白沙、双廊、喜洲等古城的情景,还没有哪个古城的巷弄有如此堆积的人文景观和故事,如果假以时日,江家弄也开发装饰一新,传承小城的文化基因,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作者简介:

陈文,男,退休教师,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著8部,偶有闲文见于报刊。

-END-

朗诵者简介

海棠依旧:江苏省朗诵协会会员,连续在年和年在《小学语文杂志社》举办的“教师好声音”获一等奖,喜欢运动,酷爱朗诵,愿做声音的行者。

精彩呈现

往期回顾

《粽香情更浓》

《手机里能让我温暖的,是你的消息》

《爸爸说》

《江南的旧时光》

《山水人海,相望相安》

《有一种爱,做不成夫妻却思念一生》

《也许喜欢怀念你,多于真的在一起》

《绍兴的味道》

《在你的城我微笑不语》

《不要想我君可知否》

《那扇老窗那扇门》

《雨巷的守望》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