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0904/4250101.html 沈克琦校长 沈克琦校长和女儿沈正华女士 (照片由编者插入) 沈克琦口述,沈正华整理成文 编者按:85届沈亚波校友与沈克琦一家是宗亲,年冬至沈氏宗亲颁发家谱,沈克琦女儿沈正华来常参加。本材料是沈克琦校友(-,-年在省常中读书)关于他中小教育方面的口述回忆,由其女儿沈正华女士整理并发给沈亚波校友,再由沈亚波校友发来本刊。沈克琦校长对省常中初高中几年学习生活的回忆和叙述比较详细,很有意义和价值。值得大家一阅。 我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不仅教过中学、大学,而且曾在教学行政和教育管理岗位工作多年,涉及的层面从小学到大学,以及自学考试,学科竞赛等方面。人到晚年常常做一些反思,而这些反思往往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本文是我结合自己受教育和任教的亲身经历对中小学教育问题的一些反思。 一、从父亲谈起 我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教师。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全部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有五人从事教育事业,三人曾任校长:大哥沈克琳,任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小弟沈克琉,任辽阳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我本人(行二)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烟台大学校长。 父亲沈煦(-,字育荪,以字行),宣统三年()毕业于江苏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先任礼嘉桥小学校长,后到上海中华书局任编校,后来回到家乡常州任教,曾任武进县立新坊桥小学教务主任;在原校长壮儒珍出任武进县立中学首任校长后,父亲接任校长,主持校政六年(-)。据《新坊桥小学校史》第一章“抗战前的学校”第一节“学校教育”中记载:到年期间,学校共10个班级,编制都是单式。学生数从四百多人发展到六百八十人左右。校长沈煦(字育荪),教师由十六人增至十九人。当时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是: 1、沈校长任职日久,对于校务,拟有规则,尚能努力进行。 2、办公室内,处理整齐,校内环境,布置合理。 3、学校设备有儿童图书百余册,教师参考书六十余册,但宜求内容充实;教师能利用废物自制理科仪器二十余种,运动用器略备。 4、各种图表齐全,回执颇精良,簿籍略备,尚能记载。 5、学生训育,养成“好公民”方针。自治组织,各级有级自治,全校有巡察团;训练方法,偶发事项朝会训话矫正,重大事项训育会解决。 6、五、六年级学生作文及日记练习颇勤,成绩亦见进步。 …… 父亲当教导主任和校长期间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他既教语文,也教算术。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常常在灯下批改作业,母亲催他入睡,他总是说:不着急,改完作业再睡。父亲伏案工作的身影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大学毕业后我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担任中学物理老师,那时我也是夜夜在灯下批改作业,耳畔再次响起母亲的提醒,那一幕是何等的熟悉与亲切。耳濡目染,子承父业,在我家这似乎是天经地义、毫无悬念的事情。 母亲出身于士绅家庭,书可能读的不多,但有极好的教养。她为人心地善良、通情达理,也善女红,品性与她的名字汪纫(娟贞)名实相副。我的祖母诵经礼佛,曾教过女弟子,和居士一起讨论过佛经问题。她还跟盲人学过算命,给我看相后说我是劳碌命,将来只能种田,因而不太喜欢我,但母亲不这样看,她对每个子女都给予满腔的关爱,辛劳一生,最后以岁高龄辞世。整个大家庭由祖母主持家务、执掌财政,颇有成绩,叔父建房时她还亲临现场监工。 二、我的小学 我家兄弟姐妹中有五人曾先后在父亲任职的新坊桥小学就读。学校创建于年,历史悠久,坐落在常州青果巷东端,后迁至东城临近新坊桥的阳邑庙。我在这所小学就读六年(-),在这里接受了人生最早的正规教育,因而这里也成为我人格养成的重要起点。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周有光先生(-)也曾在这所小学就读。学校始名“育志”诠释了它的办学宗旨----教书育人,培养志向。 在校期间经历的一些事情,时隔八十多年,至今仍不忘。那时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述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的英雄事迹;老师告诉我们国际列强强迫我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从甲午海战到鸦片战争,从马关条约到南京条约,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赞同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帝制、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从五卅惨案到五三惨案(亦称济南惨案),让我们了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领土上恣意横行的丑恶行径。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国群情激奋,级任导师率领我们五年级学生上街宣传抗日。我们虽然年纪小,站在板凳上讲演时周围竟也围了不少民众在倾听,还鼓掌给予鼓励。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在我们心中扎根,那时的教育既不是通过政治课灌输,也不是采取口号式的宣教。 学校中人文精神的养成和传统道德的培养也无所不在。小学一年级有位姓唐的女老师,在学校里她永远负责带低年级学生。入学伊始对每个孩子而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会为人处世的人伦道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唐老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经过她带过的班,孩子们坐有坐姿、站有站样,待人接物有礼貌,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习惯与智商高低无关,但却为一个人日后能否成为合格人才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那时学校中有一个舞台,同学们可以在上面演戏。舞台的幕布由多块白布拼接而成,幕布上有励志的图画和古诗成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这种春风化雨的宣教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砥砺精神。在“新生活运动”中提出“四维八德”的口号,“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八德”指的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均来自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贯穿于高年级班级的命名中。学校中有忠孝班、信义班、仁爱班等,五年级我所在的班是和平班。正是这样从内容到形式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我在南京总统府中看到民国时期首任总教育长蔡元培先生年2月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所提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和新坊桥小学建校三十周年()纪念刊中办学宗旨的阐述精神是一致的,很好地体现了民国时期的教育传统。 蔡先生提出的“五育并举”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蔡先生主张军国民教育的历史背景: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这一主张的实质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后来,他把军事体育发展成为普通体育。他认为体育是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重要环节,他说:“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健康,精神上也必感痛苦。他要求学生“各就所好,多多运动”,以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他强调学校教育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此举之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认为“今之世界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尤在财力。且武力之半,亦由财力而孳乳”。同时,他还指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甚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他把实利主义教育,当成富国强民、发展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 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指出“法兰西之革命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皆尽于是矣”。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相悖,通过这种公民道德教育可使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意义。 4)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旨在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通过世界观教育,就可以使人破"人我之差别”,泯"幸福之营求",达于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也就变得更有价值。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5)美感教育,即美育。蔡先生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我国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蔡元培先生主张教育要“展个性,尚自然”,即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象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为此,他极力反对违反自然、束缚个性的教育。他指责旧教育“是教育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故不间其性质之动静,资束之锐钝,而教之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 学校要求五六年级的学生每两天写一篇日记,老师批改十分认真,沙里淘金,采取各种方式肯定学生的优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写日记不是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是记述日常生活的闪光点,抒发自己对人、对物的真情实感,发表自己对各种事情的看法。 学校从五年级起开设英语课,小学两年的英语课让我们较早接受了英语启蒙教育。那时的英文课文都要求背诵,要念出声来,背的过程中眼、脑、嘴、耳并用,学到的不是哑巴英语,为初中的英语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新坊桥小学是新式学堂,不学四书五经,但在国文课本里既有白话文也有文言文,四书五经中的个别篇章也会收录。文言文叙事的简洁有其优点,古典诗词的儒雅和新诗相比各有千秋,这些底子应该从小奠定。我始终认为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需要有一定古汉语的基础,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炎黄子孙有责任传承。民国时期培养的一批知识分子国学根底深厚,且术有专攻,现在这样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家是越来越少了。 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对大自然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学校设有篮球场,为大家提供了课间及课后锻炼身体的场地。最为难得的是,在学校庭院中有一块空地,放置了一个又高又大的笼子,笼子中养着兔子、小鸟和鸳鸯等。小鸟在笼子中可以飞翔,兔子在地下自由地奔跑,鸳鸯则在小水池中自由地戏水。课余时间,同学们在亲近小动物、观赏及关爱它们的同时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小学的同窗至今我只记得三人。第一位是壮惟,校长的小儿子。三年级时我和他对老师用戒尺打学生的手心不满,一天早晨我们合谋把讲桌中的戒尺丢到了学校的粪桶中。事后戒尺被找到了,但没有追责,我们也并未受到惩罚。壮惟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后在武汉工作,文革期间造反派来北大找我外调时才知道一点他的情况;第二位叫白柏桢,他曾任班长,我任副班长,我们关系很好。他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未能上中学,直接进厂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工会干部,上世纪80年代还曾到北京来看我;第三位叫游景福,他和我是省常中的高中同学,抗战时我们两人都考上了西南联大,他入化学系,因战乱所误比我晚一年入大学。他家境也很困难,靠申请补助才得以完成小学学业。 因为家里几个孩子都在同一所小学就读,中午我们就在学校传达室等家里的女佣人送饭来,兄弟姐妹共同进餐。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成为我大嫂的蒋国豪也曾在新坊桥小学任教。她毕业于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县女师),是该校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即到我们的小学任教。年她考取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毕业后终生从事教育工作。 三、中学学习及生活 从新坊桥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初中,这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办学校,名师云集,入学竞争比较激烈,录取比例约10%。该校的毕业生中既有我党早期革命家张太雷和瞿秋白,也有学界名流刘半农、钱穆、吕叔湘等,还有些校友成为教育界、科技界等行业的精英翘楚,也包括两院院士。 为了说明学校的历史,需要回顾一下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西学东渐后,由于科举考试的直接与功名仕途相关联,因此读书人多追求功名利禄,不愿报考新学堂,科举考试与新学招生形成了激烈的人才竞争。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等一批重臣联名上《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折》,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绝无大兴之望”,“请停罢科举,庶几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胥基于此”。面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联合奏请,朝廷已不能等闲视之,就在9月2日当天,便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丙午年()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一上谕的发布,宣告了延续了年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终结。 年全国废除科举考试,同时提出每个省要办一所大学,每个府至少要办一所中学,每个县至少要办一所小学,年11月15日成立的常州府中学堂就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起初,全国的中学都是四年制,后来改为六年制,初中高中各三年,称“完全中学”,省常中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常州府下辖八个县(武进、阳湖、江阴、金坛、宜兴、溧阳、丹阳、靖江),省常中的生源来自八县的小学毕业生。首任校长屠元博是同盟会会员,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使该校建立伊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第二任校长童伯章先生继承前贤,励精图治,为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名闻遐迩、深蕴潜力的名校打下了基础。他提出的校训“存诚、能贱”,提倡的是对事业、对工作、对同志讲真诚;不计名、不计利,讲奉献。 我于年入校,时任校长是邵鹤亭,后为彭维基,他们都在国外受过高等教育,且对办学有独到的见解,堪称教育家。邵校长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获文科最高荣誉等第和博士学位。他对训育(即思想教育)很有研究,大力推进训教合一,以“奉公、守法、乐工”为目标。在教学方面,他注重课堂效益和理科实验、强调教学与考试并重,每门课程都有期中考试,成绩寄给家长,以利于家长配合工作。学校图书馆丰富,供学生自由选读。历届省常中毕业生考取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比例较高。 彭校长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工学士,任职省常中校长前曾任湖南工业学校校长,江苏省立松江中学校长等职。他对民族教育多有思考,年在《江苏教育》上发表“民族教育发微”一文,主张“养成道德之民族以正人心、养成生产之民族以救贫困、养成文化之民族以增智能、养成团结之民族以厚实力、养成作战之民族以振羸弱”;他还提出“教育之功能在于变化气质、锻炼身体和养成合群之心理。 中学的语文老师吴樵长先生,光绪年间参加科举考试曾中秀才。年常州府设立中学堂时他就应屠元博校长之聘任高年级国文教师,从此与学校风雨同舟达四十余年,是学校名符其实的元老,也是德高望重的老师,早年还是常州辛亥革命的参与者。先生语文功底深厚,对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的研究颇有造诣。他博学多才、治学严谨、长于诗词,曾被借调到《汉语大辞典》编写组,专门负责古文的收词工作。 我考上省常中初中后父亲特别高兴,因为上公立学校开销比私立学校少很多,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节约每个铜板都十分重要。我进校时学校共设九个班,初中三个班(每年级一个班),一律走读;高中六个班(每年级两个班),本地生走读,外地生住校。高中招生范围覆盖全省,我高中同学中就有来自无锡、东台、泰兴、南通等地的。 初中一年级,我迷上了看小说,不仅读了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还看了《东周列国志》和武侠小说《七侠五义》、《江湖奇侠传》、《镜花缘》等等。那时我的记性特别好,《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名字和绰号倒背如流,直到四十多年后我还能背出个左右。各朝代年表我也记得特别清楚,中学的课外阅读培养了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大学时选修吴晗主讲的《中国通史》课,考试时我获得了89分的好成绩,对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是很不容易的。改革开放后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直到退休后我才有时间捧读,兴趣依旧。二年级时我对下象棋很着迷,连课间休息都不放过;三年级我利用学校的公用自行车学骑车,很快就能上路了。 初中阶段,我的强项是数学,尤其是几何和三角,特别喜欢解难题,由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升入高中后这两门功课学得很也轻松,成绩一直保持领先。时隔几十年之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女儿上中学,二女儿高考备战时,几何、三角和解析几何几门课我还能解答她们的问题。我们的数学老师李锐夫后来成为中央大学的教授。我对历史始终有兴趣,因此学得比较好。一年级的级任老师教历史(现代史),听过他的课之后我对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的时间、地点等背得很熟。地理课起初我不爱学,第一次期中考试只得了50多分。学校规定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必须交给家长看,父亲看过成绩单并未责备我,但自己觉得脸上无光,从此认真对待地理课。和历史课一样,地理大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我的记忆力不错,一旦上了心,地理成绩马上上去了。地理老师的课讲得很好,他讲过发源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境内后称“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他的发音和特殊的语调让我对这个拗口的外文名称历经八十年仍铭记在心。我的作文水平一直不高,老师给的评语总是“文字通顺,叙述清楚”之类的。没想到工作一辈子,东西也写了不少,但我的文章依旧缺乏文采。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奠定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 初中时同学们都参加童子军,大家统一着装----头戴船形帽,上身穿束腰带的夹克衫,皮带扣上刻有“智、仁、勇”三个字;下身穿短裤,一人发一条绳子。童子军的活动丰富多彩,在校时我们学习打旗语、急救包扎和结绳技巧(如:活结、瓶口结、双套结等);每学期还有一次野炊,由学生自己买菜、做饭;另外还组织一次露营,大家借用学校的帐篷,在校园附近文庙的树林中撑起来,每顶帐篷可住7-8人。晚上组织偷营活动,互相偷营地里的东西,丢东西的一方是输家。参加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我们去过宜兴的张公洞和善卷洞,苏州的天平台山和寒山寺。 一次学校举行猜谜比赛,悬挂的最后一条谜语一直无人揭晓----“morning,打一个字”,我冥思苦想直到晚上回家后才猜出谜底。第二天一早我兴奋地跑到学校,问老师是否猜谜活动是否还可以继续进行,得到老师肯定的答复后我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谭”(西言早)。老师肯定了我的回答,并当场兑现了礼品----一本《英汉汉英双解词典》。得到这本英语课必备的工具书,我自豪地把喜讯告诉父亲。父亲也很为我高兴,旋即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此后我就改为骑车上学,路途节约了不少时间。猜谜和各类智力游戏日后也成为伴随我后半生的一项业余爱好,九十岁之后有时间还常常做数独题(又称九宫格)。 初中教育阶段学校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例如,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制墨水和肥皂,另外还练习过简单的制版。在一块铜版上均匀地涂上融化的蜡,待蜡凝固后在上面写字或绘图,之后倒上腐蚀液。当清除铜版上的蜡后,所刻写的字迹或图案会留在铜版上。学校开设的簿记课讲授如何记流水账和分类账,学习制作资产负债表。这些技能培训为初中毕业生直接就业提供了便利,即使选择继续深造,掌握这些知识也有所裨益。 初中三年很快过去,由于贪玩,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中考时险些没能考入省常中高中部。高中阶段的生活远没有初中时那般安逸,卢沟桥事变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打乱了我们的学习。 年4-7月,全国组织高一学生集中军训,江苏省学生在镇江,江苏省集训总队长是孙元良,他是国民革命军88师的师长,浙江、上海中学生集训总队的队长是36师师长桑希濂和78师师长王静久,都是有名的将领。 军训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步兵操典》(有关队列训练),《城中要务令》(关于如何挖战壕等),《军械》(枪支构造及使用),此外还有实弹射击,包括卧式静止射击以及跑动卧倒射击两种。军训总队下设三个大队,其中的12、13中队是小孩中队,所收的学生年龄小或个头小,当时我不足16岁,也被编在其中,别人用三八大盖枪,我们背的是比较短的马枪。7月份军训尚未结束,爆发了卢沟桥事变,88师要上前线,学生们于是撤回学校。顺便提到的是这三个师在淞沪战役中作战英勇,在抵抗日军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著名的四行仓库守军的谢晋元团长就是88师的,曾是我们集训总队第一大队的大队长。 高一时英语课所用的教材《高中英文选》,是苏州中学的沈步洲(我的堂叔)老师编写的。这本书编的很好,书中收录了很多经典名篇,如林肯的就职演说,杰弗逊的独立宣言等。教材中还包括托尔斯泰的小说,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以及莫泊桑的《项链》等。英语语法用的教材是DavidLattimore的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