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自然村——下泗庄 下泗庄,一个古老的自然村,原属于金坛河头镇,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特殊。它位于金坛城东南,距旧县城约7.5公里;在河头街西南,东临尧塘镇,与尧塘镇徐庄、红庙头等自然村接壤。下泗庄村是金坛东门外贯穿东西、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要道。尧塘人由东门进城,若不愿绕远,势必从下泗庄丶村西的花坟村以及龙东庙经过的。 村南面是金坛重要的水上通道——贯通东西的大河。大河,名副其实,水道漫长、水面宽阔,很有一番气势。将河头镇与水北、岸头等地隔河相望,旧时两岸的村民们互称对岸为“河对过”。两岸来往,摆渡是最为便捷的方式。凡是经过岸头西大门渡口往返河头的行人,必得途经紧挨大河北岸的后潘村、下泗庄及下泗庄北面的近邻上泗庄。走的次数多了,行人便与村民熟识。那时条件艰苦,只有杂草路、泥泞道,路很不好走,赶路的人若是累了,便在村中歇脚,享用一杯好客的村人端上的热茶水,休整一番,扫去路途的奔波劳碌,精神昂然地再次启程。下泗庄热情而豁达、开放且包容,迎来送往,称她为金坛东面的一个“窗口”,并不为过。 下泗庄村水系发达,村内外水沟、田塘纵横交错,为良田灌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村东首是成三足鼎立之状的韭菜沟、塘井及东坝头三塘。其中,东坝头河长而面宽,河中央藏着两个不敢露脸的浅滩。水活而清,在盛夏是村中孩童的避暑圣地、天然泳池、水上乐园,孩子们边游泳边翻木船,玩得不亦乐乎;胆小些不敢玩水的孩子,便站在滩上观看,也是乐在其中。东坝头上游连着东北向的马猪沟,下游连着直通大河的陆门塘。陆门塘与大河“龙舌头”——大河向北延伸的一段沟槽之间,连接着一座年代久远的石缸桥,名曰泗庄桥。村西有近椭圆形的、一侧被竹林环绕的新塘,新塘通过一条蜿蜒曲折的沟渠通向村南的外河塘,外河塘又与陆门塘相接,最终通入大河。新塘和外河塘是天然的水上粮仓,鱼肥虾壮,村民常在此捕鱼捉虾摸河蚌,既能改善伙食,又能得些收益。下泗庄人淘米洗菜、洗衣浆衫,往往选择就近的河塘。村东选择韭菜沟或者东坝头,村西选择新塘,村南选择外河塘。 村北有凹字形的葡萄塘、长方形的环林塘,两塘十字相接。环林塘周围环绕着无数生命力极强的杂草怪木,如柯科、长茅草、刺槐、枸杞藤、芦苇等,纷乱成林,故而得名。环林塘另一端与村东的韭菜沟相接,两塘相连的坝头便是夏夜里村民纳凉的好去处。每至夏夜,孩子们仍是一片嬉闹,继续着白日里未尽的游戏;大人们卸下一日劳作的疲惫,摇摇扇子,聊聊家长里短,说说奇闻异事;我的爷爷是位高寿的老人,每每这时候总能听到他肆无忌惮放声高唱不知起源的民歌,高亢明快的歌声揉进了庄稼人春播的希冀、夏耕的汗水、秋收的满足,裹挟了老人的漫漫一生,伴着凉凉夜风,洒落在王家的稻田、散落在于家的晒场、跌落进蒋家的烟囱,最终飘落到下泗庄人沉沉的梦里。 下泗庄村的河塘环环相扣,共同润泽着这片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下泗庄人。下泗庄人感念于心,也用自己的辛勤劳作回报河塘。村中生产队不定期组织青壮劳动力“罱河泥”,以保持河道畅通、河水清澈。那时的河塘水清见底,水下鱼虾游动也可看得清清楚楚。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河泥,是滋养农田的极好肥料。儿时记得韭菜沟清泥打塘,看见村上人从河底中扒出许多古币,如铜板、钿铜钱等。“罱河泥”是江南一带农村中常见的农活,通过定期不定期疏浚清淤,保持河塘与田地的生态平衡,村民也得以在土地上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这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大智慧的体现。 几十年前的下泗庄村中,名贵而古老的树木繁多,有经历百年风雨屹立不倒的榉树、妖娆多姿倾着蛮腰的垂柳、造型各异的榆树、状如巨伞的朴树、硕果累累的枣树,还有一些存在我脑海中却已说不出名字的树木。村中还有五六片大小不一、茂密翠绿的竹林,大的竹园有好几亩田地大。每处的竹子个头、身材各不一样,用途也不尽相同。优雅闲趣的竹园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伴着鸟语欢歌,或倚在粗壮的竹子后躲猫猫,或撑着结实的竹子翻跟头,或绕着竹子捉蜻蜓,如今每每想起,仍然神往。 下泗庄村有于、蒋、王、潘四大姓,共一百多户人家,分为两个生产队,其中于氏约占四分之一。村东北是“高场上”,于家人居住于此;村东面叫“小村”,是王家人的集聚地;村西南地势最低,被称为“下低场”,潘家人及部分蒋家人分布于此。村中心的大场,为于家所属,慷慨的于家人将此处作为村民活动中心,村中每逢搭台做戏、庙会、祀事等,都在此处开展。大场中的一口古井,井水清冽香甜,也是供全村人享用。 从前下泗庄于氏有上百亩田产及专供农具存放、耕牛栖身的瓦房,这在当时无论在村上、还是周边都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距今约年,金坛于氏下泗庄分支十九世于炳礼辛勤地建了五间崭新的二层楼房。勤劳的先祖于炳礼将灿然一新的五间楼房分给三个儿子,多年后不幸失火烧毁,家境殷实的于家在原宅地基上重建五间更为气魄的楼房,一直住到我们这代,直至年拆除。我家有一根历史悠久的毛竹,由上代传下,外观看极像一根阁楼横梁,表面上看它也确是起着横梁的作用,并不能认出是毛竹。你可知它的真实用途?我从爷爷奶奶那边听来,旧时社会动荡,村中治安很不好,天一黑便有强盗带着鱼叉从大河渡河进村,抢粮偷钱。都说于家富有,然而这帮匪徒却从未抢到过于家的钱财,他们翻遍于家也找不着钱财在哪,只道于家是虚有其表。其实不然,奥秘就在这根毛竹之中,智慧的于家人将毛竹中间打通,将金银钱財存放在里面,外观伪装成横梁,实则用作防盗防窃的储蓄罐。 另外值得一叙的是,村南约三百米,紧挨外河塘处,有一座大坟地,老人都称“大坟上”,面积约有十几亩,金坛于氏先人中有地位、有名望的,大多安息在此。文革时期,老坟全部遭毁,挖出的棺木保存极好,棺盖、棺侧、棺底都是整块木头做成,油漆色彩依旧鲜艳,未曾腐烂。同时挖出的还有体积巨大、刻有文字、可用于建造城墙的方砖和用于建造墓门的弧形砖。据传下泗庄于氏定居于此,便是为了守护这片于氏先人安息之所。 下泗庄于氏虽未曾出现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但绝大多数子孙读书识礼。上代人读过私塾,都有些学问,有做账房先生的,有替人写状纸打官司的,有名望的主持买卖田产、分家。如今这一代子孙,从事教师、医生、警察、公务员、经商等各行各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打造常金一体、交通先行,年修建金武快速路,从下泗庄村中间穿行而过,村中拆迁四十余户人家。年,整个村子全面搬迁,两个生产队的田地被征用。下泗庄原址上,现金武快速路贯穿而过,路北建造了亿晶光电,路南建造了众泰汽车制造基地。下泗庄村在历史进程的淘沙中不复存在,而这片曾经哺育下泗庄村的土地依然在以另一种形式为金坛的发展付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子孙,对下泗庄村的深刻记忆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只是若干年后,时过境迁,后人有谁能知曾经的故事?遂将对下泗庄村所存印象记录在此! 于先明书 于佩整理 一个古老的自然村——下泗庄 赞赏 人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