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9月,北京市二环路建成通车,这条全长32.7公里,围绕北京旧城而建的环线,也是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自此,中国城市发展的岁月史书中,多了一个“环”的概念。今天,许多一二线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城市环”。

以京津冀环线高速公路为界,北京已经拓至7环,环线面积近四万平方公里,比一些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

上海以外环、内环、中环的建设顺序,先后在市区打通了多条黄金通道,城市运转的效率直接拉满;

近几年被冠以“网红城市”的成都,更是以以天府广场为圆心向外逐步扩散,成为了全中国环线道路“最多”的城市。

▲成都环线结构示意城市在发展,城市的格局也在一环接一环的向外拓展。一直以来,城市发展的逻辑有两个主要观点,即“环线论”和“中轴论”。“环线论”,即上面所说的北京、成都这样的城市,在编织城市环线大网的同时,慢慢打破区域边界,形成协同发展。而“中轴论”,则是以城主动脉为轴线,逐步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续城市发展的能量。很显然,常州就是典型的“中轴论”城市。通过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我们可以看到,常州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心、双核、三副。一心:承担高品质城市综合服务职能的“五位一体”组合式城市主中心。双核:包括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三副:包括东部、南部、西部三个副中心。▲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年)征求意见稿大到整个城市的空间架构,小到区域基础配套建设,常州的当下与未来,就是在“一心”的基础上:以“十字型”、“井字型”、“米字型”的路径进行推动。也因此,常州才能在如此不规整的城市空间中,衍生出多个高能级的城市副中心。这也是“中轴论”城市的优势所在。那么“中轴论”城市,就没有环线的概念吗?当然不是!轴与环,两者是两条并立的发展路线,绝非矛与盾的存在。你看典型的环线城市成都,其实也有着一条约公里,世界最长的城市主轴天府大道。而常州,当然也有自己的“环”。在常州,关于城市环线的争论,民间一直是众说纷纭,在特定的一段时间,有些说法甚至成为了一种共识。比如很早的时候,老常州人的内环概念,是以两条运河,即关河和京杭大运河围合而成的。这条环线呈一个近似“鸡腿”的形状,西起曾经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三吴第一楼”——常州大观楼,也就现在的万科瑧湾汇附近,东至东坡公园,东西最长距离约5.1公里,南北最宽约2.4公里。而就是在这个小小的运河圈里,留存了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街区等诸多时光的痕迹。“过了运河都是乡下”。老实说,虽然这样的想法过于片面,但认知的片面,终究还是时代背景所赋予的。古时的常州,依靠运河才促成了商业区的建立,米市河、豆市河是常州运河沿岸著名街巷,更是江南大米和全国大豆的交易要地,南河沿、三堡街、西仓街、西直街、锁桥湾等区域,更是豆、米、木、钱、典,百业兴盛,祠庙、会馆、商贾云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运河自然成为了衡量城乡界限的唯一标尺。再后来,常州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空间慢慢放大,这两条运河所形成的城市包围圈,显然已经不够用了。而与此同时,常州修建、拓宽了多条城市主干道,并开通了与之对应的公交车、BRT。或许你听过这种说法:1路车途经的地方,就是常州城。在差不多80年代初期,1路车的路线和站点几经变更,从常州到湖塘两城往返,变成了只在常州市区迂回。因为途径多个主城内的重要站点和道路,因此被1路车途经的区域,逐渐成为了许多人口中的城市内环。今天的1路车,以老火车站为始发站,途经关河路、怀德北路、劳动西路、兰陵北路、光华路,丽华北路,直至中吴大道上的丽华二村。整条线路覆盖了市区的青山桥红梅板块、怀德板块、兰陵板块和清凉丽华板块。这个没有闭口的圆,以一个C字的手形,把文化宫板块牢牢的握在了中间。对比之前的运河圈,这条新内环在南北区域的覆盖面更大,直接越过了京杭大运河,把兰陵、清凉、丽华、浦北等等城市居民最为密集的区域都纳入了其中。进入新世纪,常州城市建设开启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创新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头十年,市政建设以拉开城市框架为核心,扩大和完善路网结构,然后我们就迎来了高架时代。龙江高架、青洋高架、龙城大道高架、长虹高架,四条环通全城的高架,组成了常州的又一个全新城市环。然而,尽管四大高架横贯东西南北,给常州人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个外环形成的初期,还是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结界”。当时,购房者对于高架内外的房子,是迥然不同的态度;开发商的产品定价,也因此深受影响;两个紧邻的板块,因为一条高架的物理切割,也会有着异样的市场局面。但到了今天,常州人对于“高架内外”的偏见早已消失。因为今天的高架环线内,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死角”可言,而高架环线外更是出现了像恐龙园板块、钟楼新城板块、淹南板块这样的高价值板块。墙里开花内外香,高架,已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常州内环。说了那么多,无论是运河、主干道还是高架,这一圈一圈向外拓展的环线,终归只是老百姓自己的说法。那官方到底有没有过明确定义?其实是有的。根据两湖创新区规划馆展示的常州高速公路网规划图,我们在市域交通规划的部分,看到了常州真正的“环”。▲常州高速公路网规划图撇除金坛和溧阳不谈,常州市区的内环,也就是主中心,是以沪蓉高速、江宜高速、常合高速唯合而成的一座三角区,对比高架内环,范围上明显扩大很多,像上面说的高架外的核心板块,恐龙园、钟楼新城、淹南、武高新等等,都一并被纳入其中。中环则是由苏锡常南部高速西延、靖澄常宜高速、滨江高速、阜溧高速所构建。区域内包括了许多乡镇板块,严格意义上来依旧是市区范畴。而外环则是基本脱离了市区的范畴,由沪宜高速、京沪高速、阜溧高速、滨江高速、扬溧高速、长深高速多线围合。除了溧阳和金坛以外,外环区域甚至覆盖到了周边兄弟城市的地界,但它依然处于常州城市的辐射范围当中。很明显,官方的眼界,要比普通老百姓开阔的多。官方对于城市环线的界定,是以“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的高起点站位去规划的,而非所谓城里乡下,高架内高架外这般“小家子气”。

而这几道城市环线,则更像是常州的“城市经济圈”,它不仅是主城内的各个城区、各个板块以纽带的形式串联起来,也把周边城市全部纳入到常州的发展格局当中,为城际联系和协同发展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今天,部分城市的环线已经成为了房地产版图上的价格阶梯。

以环线为界,距离中心越近房子,价值越高,环线作为房地产价值发展的轨迹导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常州,因为紧抓城市中轴,多向发展副轴的多中心城市建设,而没有陷入到这个“楼市环形陷阱”当中。常州高价格、高品质项目,从来没有什么内环说,几个典型的富人区板块,也都是游离在城市高架环之外。环线,终归只是常州的城市发展的产物,而非楼市的投资密码。常州的环线,格局远比我们想中的要高得多。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