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领导讲授世界史;他应邀担任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学术指导;他编著和翻译了18部学术论著,被誉为“英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成为从常州青果巷走向全国的又一位大家,日前,钱教授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专访。 一、“老三届”走出的名教授
年,钱乘旦出生在常州,小学二年级后跟随父母离开常州,在南京读完小学、中学。“文革”浩劫,中断了他的读书求学梦,年,赴苏北农村插队,当了五六年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压抑了所有的梦想,他被迫接受“一辈子当农民”的现实。农余时间,他别无所好,唯有读书。当时大多数知识青年已经远离书本,钱乘旦属于不甘心的那部分人,始终坚持看书,大量的经典著作包括马列选集都是在那时阅读的。书成了艰难岁月里最亲密的伙伴,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基础。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钱乘旦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在中学里教了两年书。学习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他更加刻苦地攻读各类书籍,“有了学习的机会,原先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幸运地出现了,这种心情是你们无法理解的,因为浪费了十年的光阴,所以格外地珍惜。" 恢复高考第一年,钱乘旦很想正式参加高考,可是当时规定工农兵大学生不能再参加高考。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的硕士研究生,钱乘旦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攻读博士。年博士毕业,成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世界史、国别史专业的博士。读博期间,钱乘旦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此后,在南大留校任教,又赴英求学执教多年。钱教授上课,语速很慢,谈吐从容,每每讲到要紧处,便戛然而止,余意让学生自己琢磨。多年的留学生涯,谦谦的君子风度,是学生们对钱教授的总体印象,但知道他是老三届的恐怕不多。
多年来,钱教授精心教学,勤于著述,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撰写、主编、翻译的著作达18种,主要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世界现代化进程》、《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第一个工业化社会》、《英国通史》、《20世纪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等。钱乘旦教授的许多创见在学界影响深远。作为最早重新审视英国的和平变革历程、把改革模式作为社会发展道路之一加以动态的历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他提出了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模式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他是最早介绍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之一,并提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的观点,他的研究着力从发达国家近几百年来的变化发展中总结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力求对中国现代化有所借鉴,这一研究思路立意深远,见称于学界。因为教学、科研、社会工作突出,钱乘旦教授年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年获国家特殊津贴,年获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年获“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年获“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现任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等职。 二、研究历史,但求有用于当世
钱乘旦教授说:“不能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知识分子要有参与意识,要有责任感,我们这批人经历过文革,这方面的倾向可能特别突出。”本着这种认识,钱教授虽研究历史,但其立意却在求其用于当世。他说:“我遵循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以史为鉴的思路,注重历史的借鉴、训诫作用。”他起步时研究英国史,就觉得可以用英国的历史来观照中国的现实,所以才侧重 钱教授经世致用、学史济世的理想,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机会。
年8月,钱教授应澳门科技大学邀请前往讲学。到澳门仅仅几天,便接到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世界历史的通知。在澳门科技大学大力支持并安排好他的相关工作后,钱乘旦教授当即从澳门赶回南京。钱乘旦的博学与严谨在南京大学是出了名的,但此次讲解,依旧让他感觉担子很重。在南京呆了几天后,他便飞往北京。此后的三个月,他有一个半月是在北京度过的。他与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一同商讨讲解的内容,并多方查阅资料,反复修改讲稿。
11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如期举行,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主持学习。钱教授和齐世荣教授一起,就9个国家近代以后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这9个国家兴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讲解。连同提问,整个学习会共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中央政治局各位领导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对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此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成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起源。《大国崛起》的总编导任学安有一段回忆:"年11月底的一个清晨,我在上班途中听到收音机里播报了一条新闻: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9大国,年,在北京噪杂拥堵的三环路上,突然之间听到来自遥远浩瀚的历史的声音,一个念头让我激动不已。"从这个"影视史学"的念头产生之初,任学安等电视人就决定制作这样一部前所未有的大型纪录片。在此后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编导组一班人全身心投入该片的制作,钱乘旦教授应邀担任该片的学术指导,参与了片子的创作工作。
谈起《大国崛起》的轰动效应,钱教授说:没想到这部片子反响这么大,超出了文化学术圈,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 钱教授算得上正宗的常州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金坛。年,他出生在金坛,不过对金坛已没有多少印象,因为一个多月后,他就跟随父母来到常州。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常州师范学校的校长,母亲则担任常州芳晖女中(现田家炳中学)的校长。
钱教授对常州的全部印象,都集中在小时候居住过的青果巷。青果巷在他的印象里是那么幽静而又美丽,他的家临河而居,是一座多进式的院落,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他会爬上凳子,站在花格长窗前,久久地欣赏窗外的风景。窗外是静静流淌的古运河,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古运河是那么宽阔浩渺,船帆来往,浆声灯影,一片繁华,让他目不暇接。在青果巷静谧的氛围里,他度过了美丽的童年。他就读的小学是常州师范附小,校址就在青果巷内,离家很近,学校的大门口,正对着一座青石皮的古桥,悠悠的河水在桥下无声地流淌着。多少年后,当钱教授到江南旅游,走在周庄、同里的巷子里,他常常自豪地告诉同行者: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巷子,这样的房子里呀!
记者在电话里告诉他,青果巷已经被列为常州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许多老房子依然保持着旧貌,政府正在加以保护,不久的将来,它将得到修缮,恢复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听了记者的一番介绍,钱教授连声赞同,阔别家乡半个世纪的钱教授乡情深浓,他表示有机会一定要重回故乡,重温乡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