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名字基本都来自于父母所取,他们根据当时当令或随机确定或精心谋划,尽管情况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他们都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寄寓美好的祝愿和人生的期许。唐代大诗人李白,抓周时拿到一本《诗经》,看到他对诗歌情有独钟,父亲觉得这小家伙将来有可能成为诗人,若给这个诗人起名字,就一定要有诗意。因此,父亲对此非常慎重,大浪淘沙,沙里淘金,“过尽千帆皆不是”,以至儿子7岁时,还没有取上大名。有一天全家赏春,看到院子旁的李树披风,杏花怒放,父亲随口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就跟上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没想到,话音未落,小小少年就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他父亲一听,连声叫好,但转念一想,这句诗头一个“李”字是自家的姓,最后一个“白”字,也正好道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这不正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好名字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从此,“李白”这个名字,就像一颗闪亮的行星一样,翱翔在大唐的辽阔天空。据记载,岳飞出生时因为正好有一只大鸟在屋顶飞鸣,父母就乘势给他起名“飞”,并取字“鹏举”。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因为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为此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他当年在“乾生泰”小杂货铺呱呱坠地时,父亲华志祥刚好背着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主动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乐不可支,于是放下箩筐,把儿子轻轻放到里面,说:“进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民族英雄林则徐诞生时,正好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坐轿鸣锣经过他家的门口,他的父亲知道徐嗣曾是老百姓爱戴的清官,故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够像徐嗣曾一样,廉洁奉公,诚心为民,就为他取名“则徐”,“则”是“效仿”的意思。 这些由父母做主的名字,与他们当年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联,但许多的名字都是后来由自己改的,人各有志,人各有情,人各有趣,人各有梦,所以名字也要遵从各人的意愿,体现自己的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也就是说许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志趣爱好以及社会抱负而取的,在名副其实之间,凝聚着漫漫岁月,散发着缕缕时光,也有许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周树人一生曾用过个笔名,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于他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笔名?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母亲姓鲁,16岁丧父,母子相依为命,感情笃深,对母亲一直非常孝顺,以此寄托着对母亲的感恩怀念,慎终追远;二是周鲁在春秋时是同姓之国,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旦之子伯禽,两千多年前周鲁曾是一家。三是表现鲁迅先生的非常谦逊和果断迅速。“鲁”,愚鲁之谓也;迅,是迅速敏捷之意。鲁而迅,虽钝拙但却是敢于担当,体现了鲁迅冲锋陷阵、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年,他在日本留学时,采用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是流经四川家乡的两条河流,思乡之切,溢于言表。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年大革命失败后,他从武汉回到上海,花了四个星期写成了他的名作《幻灭》,准备放到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当时,他正被反动政府通缉,如果用真名,将会给叶圣陶招来麻烦,考虑到身份的隐蔽性,同时也反映当时自己苦闷的矛盾心理,他便取了“矛盾”二字作笔名,可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反而会引起注意,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这样就更像真名了。从此沈雁冰便一直沿用着这个笔名。 现代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有一次他读了李煜《乌夜啼》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后,认识到人生从来就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所以自己要努力抓不停留的时间,切不可让它在叹息中白白流逝,于是改名张恨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鞭策,坚持做时间的主人,全力克服消极懈怠。美学家王朝闻,原名王昭文,因受《论语》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启发,在22岁时坚决改名王朝闻,以此表达自己追求艺术真谛、探索人生真理的不懈精神。现代作家谢婉莹,用“冰心”作笔名,除了借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意外,更表现了她不受功名利碌所牵缠的高风亮节。至于邹韬奋这个名字,他自己就曾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仍要奋斗。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因为小的时候,家境贫穷,深感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非但没有负面影响,反而因此激励着自己发愤图强,最终如愿问鼎艺术大师。著名作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了表达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始终保持做人做事的高洁品格,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朱自清文如其人,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自急,毛主席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很显然,取名是人生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沉淀下来的一定都是主体的心态、情态和状态。人们改名不是无缘无故,都是事出有因,不仅仅是外在符号的改变,更是代表着内在思想的变迁。《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原名施端彦。他在创作《江湖豪侠传》时,写到“石秀智杀裴如海”一章,感到灵感迟滞,笔不流畅,于是打算掩卷弃笔,半途而废。这时,好友给他讲了一个和尚潜心念经、端坐庵内30年,居然把木鱼敲了个深坑的故事,他听懂了言外之意,便写了“耐庵”两字贴在书房,时时激励自己,文思也一泻千里,滔滔不绝,大作不断,以后他便干脆更名为耐庵。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原名舒庆春,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图个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叫舍予。从形式上来讲,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从含义上来讲,“舍予”就是舍我,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做到无私地奉献自己。年他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他在舍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正式署名为“老舍”。教育家陶行知因信奉明理学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格言,故取名“知行”,但后来他认识到“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于是他又改名为“行知”,从“知行”到“行知”,虽是一种文字上的颠前倒后,但它所代表的却是一种世界观的彻底飞跃。 当然有些人的名字属于离形得神,望文生义很可能指鹿为马。当郭沫若听人介绍漫画家廖冰兄,因其妹叫廖冰而取名“廖冰兄”时,风趣地说“哦,这样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一定名郁达,邵力子的父亲一定叫邵力”。尽管郭沫若是一种戏谑性的调侃,但人们若仅满足于望文生义,其结果也就会必然如此。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原名徐渭。徐渭自幼聪明,12岁便能落笔成章。在参加一次举人考试时,他见了题目便一挥而就,文章写得简短,却精彩绝伦,自己洋洋自得,以为稳操胜券。主考官看了此试卷后,很佩服文章的短小精悍,但对其张狂轻慢颇为不满,最后还是批道:“文章太短脸皮厚,名字排在孙山后”。徐渭三年后又去参加考试,凑巧又是那个主考官。徐渭就抓住机会,在试卷上历数科举弊端,文章越写越长,洋洋洒洒,刀刀见血,力透纸背,主考官见状大惊失色,徐渭笑道:“你不是喜欢长文章吗?我就给你长文章看吧!”如此痛快淋漓的故事,不胫而走,人们对其钦佩不已,纷纷称他为“文长”,叫的人多了,他也就习惯了,干脆就改名为“文长”。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原名李仲葵。14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准公费留学日本。他在填写登记表时误将年龄“十四”填入了姓名栏内。由于表格不好换,他急中生智,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了“李”字,“四”字却无法更改。但是叫“李四”这名字好像太俗气了,又不好听又没意义。怎么办?他一抬头,看到中堂大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于是他便灵机一动,在“李四”面加上一个“光”字,这就形成了李四光。 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原名郑燮。“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而且充沛着“人迹板桥霜”的意境,联系他的做官、他的为人、他的画作,别有风味,也耐人寻味。闻一多原名闻亦多,考上清华大学时改名“闻多”,后因与英语“oneTwo”(一、二)或“widow”(寡妇)谐音,又改名“闻一多”,从表面上看名里加上个“一”是与原名中的“亦”相呼应,但“一”与“多”的数量对比,即“由一而多”变化,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理。现代作家肖红与肖军,从各自的名中看不出有什么深意,但把他们联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从名中读出“小小红军”的意思,显然他们在当时是想用此纪念和祝贺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并希望能够以其一员在沉闷的文坛上开拓出更多的光明。 我们说取名有寓意,但不是说每一个名字都有微言大义。有些名字纯粹是一种形式上的拼合,或是意蕴的顺理成章,或是偶然的一蹴而就。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耳朵特别好使,幼年就能够把听到的歌曲很快地唱出来,到了成年以后更是炉火纯青,对旋律的把握几乎能达到过“耳”不忘,而他的姓又是三个耳字组成,人们便亲切地称他为“耳朵”。他后来从事专业作曲,音乐的天赋方面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发挥。你们不是叫我耳朵吗?我自己也觉得是靠耳朵在战斗,于是他索性就改名为“聂耳”。中国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本名查良镛,年在长篇小说要交稿的时候,发现还没有笔名,于是就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从此以后,这个名字横空出世,传遍大江南北,传遍五洲四海。凡此种种,都无须穷经皓首,牵强附会,非要在显微镜下发现自以为是的蛛丝马迹,到头来只能是作茧自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遇而成的名字本身也是一种意义,或许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意义。李隆郅改名李立三,在当时就是为了易记,但后人将它纳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三立”之中,我们觉得也言之有理,由于它与原名并不违逆,又何不顺水推舟呢!现代作家冯文炳是以“废名”而闻名于世的,有人曾据此而认为他是反对命名取义的,但鲁迅先生却理直气壮地说“‘废名’就是名”“要是真废名,必须连‘废名’这个笔名也不署”! 由此可见,取名看似微不足道,人人都有,人人都会,但这背后却有中国人的哲学、中国人的文化,不管是父母还是本人,对此都格外重视,孜孜以求,字斟句酌,锱铢必较,呕心沥血,不仅注重形美、音美,还注重情美、意美,希望“壶中有日月,杯中有乾坤”,一字一世界,一词一春秋,与生俱来,与时俱进,与事俱融。名字的密码代表人生的诉求,也要成为人生的激励。无论是理想化的使命感,还是世俗化的生命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每个人名字凝结的过程中,总有别人不可超越的地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