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地处江苏省南部,位于苏锡常都市圈,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多年历史的“三星村遗址”,有董永传说、金坛刻纸、金坛抬阁、金坛封缸酒酿造技艺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代大诗人戴叔伦、储光羲,明代名医王肯堂、清代朴学宗师段玉裁、现代数学泰斗华罗庚群星璀璨。金坛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西部茅山是道教圣地、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金坛“这个地名是如何而来? (金坛老县城图) 据史料记载,金坛最早的地名是“金山”,春秋末期是延陵季子的封疆之地,原始地名为金山乡。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以郡、县成为行政区域的郡县制,当时的金山乡属曲阿县,此后,历经东汉、三国,“金山”都一直作为乡建制。 隋朝时期,金山乡曾被设置为金山府,在隋朝末年的战乱中,当地人将金山乡改设为金山县,唐高祖李渊统一中国后,金山县的县建制依然被保留着,但到了公元年,“金山县”被改名为“金坛县”,这也是“金坛”这个名字第一次被正式命名。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被正式更名为金坛以来,金坛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金坛除了叫金坛外,还曾经有个几个别称,说起其中的典故也很有意思。 从隋朝之前的金山乡、金山县,到唐朝武则天时期改名为金坛县,金坛已经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历史,史料记载,除了叫“金坛”,在明清时期,“良常”和“金沙”也曾成为金坛的别称。 说到金坛的别称,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在金坛一些地名、桥名等就会透露出一些历史信息,过去的“金沙八景”、现在的“金沙广场”、“良常大桥”大桥等,无一不在透露这人们对历史的留念。明朝县志类文献《茅山志》中记载,“良常”和“金沙”就是曾经沿用较广的两个金坛别称。 良常的由来,相传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始皇东游会稽,在和群臣宴饮的时候,他说道,“巡守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后,良为常也。”他说今后这个出来游山玩水,要成为一个制度,良为常也,就是要经常性的事情,后来的文人把北垂山改为良常山,把金坛有个雅号叫良常。 秦始皇当年在茅山希望“长久欣赏良辰美景”的感慨,使得后人更是喜爱用“良常”来做金坛的别称。而关于“金沙”这个别称的最早来源,出现于《金坛县志》里收入的明弘治进士段敏所作《赠别曹公廷贵还金沙》一诗。 据说在茅山东南边的一座玉叠峰,峰的南边有个金星小山,在山顶俯视下方,则是满眼金光,这种景象被称是“金沙布地”,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就将山下的金坛称为金沙。 到了清朝,“金沙”这个称呼在民间的使用更是十分普遍,这座城市就像古人一样,名金坛,字金沙,号良常。 自宋朝开始,金坛县就一直隶属于镇江府。民国元年,金坛县改属江苏金陵道,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金坛县直属江苏省。年也就是民国十八年,金坛县属镇江专署。直到年4月全国解放,金坛被划为苏南行政公署武进行政分区,同年10月划属常州专区。年,常州专区撤销,金坛又划归镇江专区管辖,直到年3月,全国实行市管县体制后,金坛县重新改属常州市。 改革开放后,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年11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金坛撤县设市成为金坛市,如今“苏南明珠福地金坛”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 1、回复11,查看东方盐湖城项目介绍 ==========================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