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风村影·溧阳美丽乡村纪行》中,本土作家赵善坚用细腻优美、真实生动的笔调,描写了八字桥、南官圩等我市24个美丽乡村,共计18.4万字,以散文纪实化的笔调描绘了溧阳美丽乡村建设的成绩及乡村的巨大变迁,让人感受到深深的乡土情怀。 乡愁,是一枚无法褪去的生命最初的印记 溧阳人,无论你身处何方,离家多远 请别忘了这片山、这方水、这枚印记 今天带你去美丽乡村第十九站 ▼ 有人说桂林村是因桂林山而得名,也有人说桂林山是因桂林村而得名。不管如何说,此山此村确是紧紧相依相守。 三峰相接,形如笔架的桂林山,亘古不变地坐落于此,东麓平坦而肥沃的土地,成全了有着古老历史的桂林村,而且山如屏障,为村庄阻挡住来自西边的凄风苦雨,千百年来慈母般呵护着村庄。 如今,桂林村不仅有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村景致,更有着以文明、生态、美丽、和谐成为江苏省“最美乡村”的村貌,给桂林山以无限诗意与更多妩媚。 此山此村,缘何与桂林密不可分?“县治往南,越三十里,有山屹然,丹桂成丛,秋香袭人,故名其乡曰桂林。”桂林方氏家谱中如此记载。此段文字不仅道出此地此村何为桂林之由,更道出当年此地桂树成片成丛、香气袭人的壮观之景。 八百年前村庄 沁人心脾的桂香 古往今来 如果要继续了解桂林村的古往今来,那么就沿着这花气袭人的桂花树,去搜寻八百年前村庄那沁人心脾的桂香。南宋庆元四年(),浙江籍进士方桷来溧阳任知县。其后,方桷的足迹就踏遍这桂林山下,其子孙后代也就在此繁衍生息并延伸到宜兴、金坛、句容等地,方桷当然成为溧阳方氏始祖。 方氏最大的祠堂敦睦堂就在桂林村敦睦堂下共有五房,每房又育有多子。其后裔子孙不仅在桂林村,更拓展到溧阳镇、戴埠镇及宜兴、金坛、句容等地。桂林村为方氏的起源地,其后裔遍布“桂林十三村”。 就桂林村而言,方氏人口众多。今天的桂林村还分为上桂林、下桂林,而在以前,桂林村则分为前桂林、中桂林和桂林官园这三大块。 当年桂林村之大,今天已难想象。据家谱所载,在太平天国之前,村有千户,民有三千。 村庄不仅庞大,而且兴旺。村里开设许多店铺,不仅有茶馆、糕坊、糖坊等,更有药店、油榨坊,还有当铺和银铺。如果说村中有茶馆、药店、油坊还是司空见惯的话,那么村中有当铺、银铺则是凤毛麟角,极为罕见。 桂林村曾是古时的交通要道它上接中坊桥(中坊桥在修筑沙河水库时已被水淹没,现位置在水库里面。中坊桥再向上就是南山),下联丁山桥(在大溪水库那面)。当时南渡、新昌一带的人要进山购竹买木,贩来山货,此道为必经之路,桂林村自然成为客商们歇脚留宿之地。 在前桂林与中桂林之间曾有一座石桥,那是在《溧阳县志》上有记载的“桂林石桥”,并注明为方氏所建。石桥向前是前桂林,当年的当铺、银铺、油榨坊及其它商铺多在此处。 太平天国时期 古老的桂林村人多势众,村民在东、南、北三面筑起了高约二丈的土墩作为瞭望台,并手持大刀、毛铳守候,所以土匪不敢进村。但这些却抵挡不住太平天国部队进村掠寨的步伐。在滴血的屠刀之下,村庄墙倾屋塌,许多村民不幸遇难,唯余小数村民侥幸逃脱。 三千人的村庄,至太平军败走后,全村老少不过三百人。村毁人亡,房空地荒,只有太平军占住的祠堂和几间老屋在废墟中挺立。村民方锁根说,因为村里没人了,他太公把村里的房舍和田地归为己有,竟然有四十多间房屋,几百亩田地。为了壮大村庄及方氏势力,就把外村方氏立过来,续存香火,壮大方族。 今天的上桂林今天的上桂林应该是当年石桥后面的中桂林,石桥前的前桂林被毁之后,未能在这废墟上重建村庄。岁月更替,物是人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这荒芜的村基下连续挖出两坛用红布包扎着的银元,有几百块之多。无独有偶,在村庄的另两处,也曾挖出钱窖。窖中有金条,还有铸有英国女王及鹰头像的银钱。村中地下是否还藏有这样的银元钱窖,不得而知。但从中可以想到,当年埋藏这些银元的主人,肯定是死于非命,因而这些钱成了绝财,同时也可以想象当时村里的殷实和富有。 村庄的殷实和富有 村庄的殷实和富有,也可以从原先的“桂林官园”之名得到证实。 按理说根据方氏家谱对桂林村的划分,桂林村应该分为前桂林、中桂林和后桂林,但桂林村却没有后桂林之称,只有桂林官园之称,其位置就是今天的下桂林。 桂林官园必有其来历方氏四房之后方叔温后裔,曾有一位誓不裹脚的“大脚姑娘”,后嫁给平桥鹭鸶墩村的王绶。王绶勤奋好学,并于乾隆年间高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其子也官至庐州知府。 夫荣妻贵,母以子贵。方家曾拥有四十八间房屋的建筑群。这也许就是“桂林官园”吧。据说当年这四十八间房屋是在同一天之内上梁完成,可见当时建造此房时所花的人力和物力。为确保此建筑的大量用砖,曾在村后建窑烧砖,专门为之提供砖瓦。现在村后还有被称之为“窑塘岕”的地名。 “桂林官园”如今只剩下断壁危墙,一如村中的桂花树,只留下一两棵百年之久的老树。我相信古时的桂林村的村里村外,必定植满桂花树。其中的历史变故,不再多言。 “沙河桂茗”这片土地不仅适宜桂花树的生长 更适宜茶树的生长 著名的“沙河桂茗”就产在这片土地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建有“桂林茶场”并成为知青点,一队队知识青年成为茶场垦荒种茶、采茶制茶的主力军。当年的桂林茶场不仅以千亩茶场成为全县规模第二的茶场,更以优秀的品质闻名。以“桂茗”为名的茶叶品牌,多次获得江苏省“陆羽杯”名茶评比一等奖及“中国名茶”等称号。 如果说桂花树是让桂林村传名, 那么茶树不仅让桂林村出名, 更让村民们致富。 今天的桂林村,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专业村。现有茶园二千多亩,拥有二十多家大大小小的茶场,每年给村里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一些村民凭着丰富的种茶、制茶经验,虽然没有茶园,也能从他乡收购鲜叶进行加工,或是在他乡承包经营茶园。 每当春茶采摘之时,桂林山下满山满坡的鲜绿茶园内,到处都有来自各地的采茶姑娘。在桂林山葱茏的背景之下,纤纤巧手在半坡飘雨半坡晴的茶园内翻飞。这不仅成为桂林茶园的春景,更成为省内外摄影爱好者快门下的美景。 新农村建设地理位置独特的桂林村,不仅有秀丽的桂林山,更有美丽的天目湖。国家五A级的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和五星级宾馆涵田度假村都与之相连。桂林村可借景区之力提升村庄实力,景区也需借村庄山景拓展经营。于是一场新农村建设的序幕悄然拉开,而桂林村也从舞台幕后亮相于前台,并以纯真而美丽的姿态展现着自己。 村庄的规划建设是由常州规划设计院依据“村在山中,水在村中,屋在林中”的特色设计。 构建村庄大格局,打开村庄大通道。贯通东麻公路后,将黑色道路又铺进村庄,构成环路,并接通周边的大小村庄。 处于天目湖流域的桂林村,早早用上了天目湖水。污水处理更是格外严格,不能污染这片水域。在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的同时,村里对污水进行处理排放,建成了四百户四格式生态化粪池和四个水冲式公共厕所,并对村庄的河道塘坝彻底清淤。 村庄之美美在整洁 村庄砌有花墙,危老破旧之屋被拆除,村民宅院外墙被粉刷一新。绿树是山村的自然景观,桂林村在保持村庄绿树成阴特色的同时,继续加大村庄的绿化和美化。在对村庄原有的树木、竹园、花草、果树进行整修的同时,对道路、沟渠两侧及池塘四周进行绿化,还在全村开展了“门前屋后四棵树”活动。此举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村民们都自觉地在门前屋后种上桂花、银杏、榉树、杨梅、樱桃、石榴等名贵树种,使村庄绿化率达85%。 如今的桂林村绿树四合,道路阔宽,房舍整齐,环境优美;村旁茶园漫山吐翠,果树枝头飘香,池塘水清草绿,田野沟渠网格。美丽的山水,美丽的村庄,不仅让村民享受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更引来众多的游客来此休闲观光。村里开办了十多家富有山区特色和风味的餐馆、农家乐,“沙河桂茗”也成了游客特别青睐的产品。 利用天目湖畔的景区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旅游开发为契机,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为主导,以茶叶生产为重点,以生态游、农家乐为特色,村民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荣誉 村庄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以及“江苏省最美乡村”等等。 内容来源 赵善坚 本期编辑 支馨云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