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9/5733240.html

新春伊始,万物蓄势待发,城乡“CP”也迎来重磅动态。

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的复函,原则同意包括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在内的11个试验区方案。

在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重大节点,这无疑也是江苏城乡发展的又一大“风口”。

此次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获批,也意味着,试验区以城乡融合发展振兴乡村、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顶层设计日渐清晰。与此同时,创新与变化早已在这片乡土悄然发生。

城与乡的新探索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01年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当然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而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这一点,在江苏亦有鲜明体现。

就从近期看,1月0日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必须准确把握江苏“三农”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加强规律性把握,注重创造性落实,在系统推进“四化同步”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力争通过10年努力,基本建成产业兴旺发达、环境优美宜居、生活丰裕富足、乡风文明尚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娄勤俭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进行调研,其中就提到要把城乡融合作为重要探索,把握规律、系统推进,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形成江苏特色,率先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但现实是,各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不一样,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很大,必然不能搞成“一刀切”。

分类施策、梯次推进,试点先行、久久为功,探索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径和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这也是我国历来的改革之道。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无疑就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大抓手。同时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

正因此,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将浙江嘉湖片区、福建福州东部片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山东济青局部片区、河南许昌、江西鹰潭、四川成都西部片区、重庆西部片区、陕西西咸接合片区、吉林长吉接合片区11个片区列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其聚焦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等11项任务深入探索、先行先试。

试验区的实验目标是,0—05年,试验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试验区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宁锡常接合片区作为试验区之一,承担起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五项实验重点。在这五道“必答题”之外,也可以自选其他题目。

可以发现,上述试验区均由县区集合构成。这也恰好切合0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

为何选择江苏这个片区

先来了解下江苏这个国家级“试验田”。

宁锡常接合片区地处苏、皖、浙三省交界处,包括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无锡市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五个试验单元,土地面积为平方公里。

(图片来源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张伟分析认为,国家为江苏划定该试验区范围以及重点实验任务,非常切合其区域优势和发展特点。因为像苏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城乡呈现一体化发展,城与乡的边界已经比较模糊,而苏中苏北等地乡村发展还不充分。宁锡常接合片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城乡特征比较清晰,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既能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反映未来江苏美丽乡村的图景。

首先来说,宁锡常接合片区有其区位特殊性。背靠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宁锡常接合片区在江苏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定位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区域生态绿心组成部分,同时作为长三角中心区“绿丝带”—宁杭生态经济带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积极探索与生态绿心发展相适宜发展模式的重任。

从发展改革基础上来说,这个片区年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常住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6%,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区内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特色镇村资源,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

比如在生态人文资源上,片区丘陵、湖荡、平原交错分布,生物类型多样,山水资源丰富,林木覆盖率超过30%,山体水体面积合计占比接近40%,拥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等诸多名山和秦淮河、长荡湖、石臼湖等重要水系湖泊,建成一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等重要生态空间。试验区内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厚,传统手工艺发达,历史文化名村数量接近全省一半,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著名旅游胜地。

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体系。宜兴经济开发区、南京国家农业高新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等,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平台载体。与此同时,试验区内已经建成一批农业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南京国家农业高新区示范效应加快释放,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金坛)、溧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平台、龙头企业加快集聚,科技创新动能日益强劲。

此外,试验区部分地区先后承担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各类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拥有较强的改革意愿和担当意识。比如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改革方面,宜兴建立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交易体系,溧阳探索开展跨村宅基地使用权有偿使用试点改革,溧水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高淳开展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相关改革已经取得积极经济社会效应。

基于这样的区域优势和特点,宁锡常接合片区有底气也有实力去探索生态文明时代城市群绿心地区、大都市区近郊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五道“必答题”待解

再说说宁锡常接合片区五大试验重点。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带来的一大红利就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拓展发展空间。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就是直接表现之一。

依照改革的导向,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试验区内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这意味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先收归国有,就能成为增加产业用地的一个有效渠道。

放在以前,农民和村集体一般只能拿到一次性征地补偿,之后他们便不再是土地的所有权人。而试点工作开展后,村集体仍是土地的所有权人,将直接获得更长远和稳定的土地出让收益。如此也可以让土地通过市场实现充分流转、发挥效益,避免土地闲置和隐性流转。

在科技和产业领域,试验区有两大任务——

一是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推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政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二是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在试验区内选择一批产业园区或功能区,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在先行区内重点优化提升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

可以说,这两大任务解决的是动力和活力的问题。未来的乡村经济必然是多元化的,这就需要用城市的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改造乡村的传统农业,利用城市的工业延长乡村的农业产业链条,利用城市的互联网产业等服务业来丰富农村的产业业态。同时,通过产业平台,未来的人才、资本、科技、金融入乡,都可以落在这些空间载体上,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就地就近就业,乡村的集体土地、特色资源等生产要素可以得到有效利用。

此外,还有两大试验任务分别聚焦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

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试验区要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的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方面,试验区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现代农民职业培训,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可以说,这些考题,难度不小,唯改革创新是解。

不过,“瞭望君”注意到,围绕国家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宁锡常接合片区部分地区已率先探索了一批经验做法。

比如,以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样板目标,溧水探索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三产融合平台,推进郭兴无想自然学校项目建设。在不改变原有基本农田性质的情况下,以保护性修缮和农业景观为主,对原有乡村聚落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改造原有村庄为自然学校校舍,通过乡村大地艺术景观将亩农田设计成集自然教育、亲子活动、餐饮、民宿、骑行、艺术沙龙、一米菜地等于一体的活动场地,成为当前国内已建成的最大规模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之一,并同步培育红色李巷、玫瑰园、梦华苑等一批生态典型项目。去年国庆期间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亿元。

再比如,年以来,溧阳以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重点试验任务为契机,在天目湖流域试点探索以水生态容量为约束性指标的生态产品交易,完善“损害者补偿、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让各类市场主体的生态保护行为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绿色金融等方式直接获得经济收益,目前已有从水产养殖污染退出到酒店生态受益购买等案例。

新的探索还在路上。“瞭望君”了解到,有关宁锡常接合片区的省级实施方案很快将公布,未来怎样推动这组城乡“CP”更好融合发展,一起走上“花路”,创造新的风景,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权威解读!今天,带您读懂“苏大强”这份9万字的五年规划“太湖最美的地方”,江苏这个年轻的区何以“炼成”?致青春!长三角这匹黑马,是怎么从“最强地级市”奔出来的?书记市长这一周

牛年抢开局,江苏13市如何紧紧牵住“牛鼻子”?政声|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冲破“县级市思维”,绘就绿色现代化新画卷撰稿新华日报记者胡兰兰图片视觉中国值班主编郁芬编辑谷雨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欢迎转发侵权必究

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