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823/t3ceu27.html

(图片来源:经济观察网)

宋馥李/文12月5日,“黄河百姓——朱宪民摄影6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余幅照片,展示了纪实摄影艺术家朱宪民走遍黄河拍摄的百姓生活画卷,呈现了黄河两岸60余年间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变迁。

和朱宪民先生对谈,总要从他的故乡开始,这是他摄影艺术生涯的母题,要问朱先生是哪里人,却要先了解一段历史地理小史:年的时候,朱先生出生在山东蒲县,当时属于聊城。年,因治理黄河的需要,他的故乡经过区划调整,划归了河南濮阳的范县。

无论山东还是河南,朱宪民总是被称为“黄河之子”,黄河也确实是他割舍不断的情缘。在主展厅里,一幅黄河船工奋力摇橹渡河的大幅彩色照片,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黄河渡口。朱宪民摄于年

60年,时代巨变,黄河两岸山乡巨变,已届八旬高龄的朱先生仍未停下脚步,只要故乡有变化,他总会拿起相机,去记录那里的人和事、景和物,捕捉那里生动的时代表情,要通车的济郑高铁,更是他心头的牵挂。

12月8日,连接济南和郑州的高铁正式开通,这条高铁由济南市向西途经聊城至濮阳市。由此,济南、郑州两座省会城市将实现直联互通,通行时长由之前的3.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其中,聊城和濮阳是这条高铁的直接受益者,两地在1小时左右即可在两大省会城市间切换时空。

“一体化”呼啸而来,走遍中国大地的朱宪民十分清楚,高铁带来的变化,往往是纪实摄影的最佳场景,关于出发和相逢的人间故事,能定格无数美好的瞬间。其实,关于鲁豫两省“一日往返”的畅想,也已从官方到民间成为热点,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网友们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开启山河四省一日游。

在高铁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新时代,“一体化”和“高质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一体两面,当我们的城市由高铁串联成线、交织成群,就会结为一个区域共同体,实现协同发展、有机融合,塑造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一个星期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初步取得成效的背景下,总书记要求长三角“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今年9月,南京到上海的第二条城际高速铁路——沪宁沿江高铁投入运营。这条高铁将句容、金坛、武进、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7个百强县如珠玉般串起,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和想象空间。

同样,沿着黄河铺设的济郑高铁,也开启了黄河沿线新的动能和想象空间。这条高铁的“胎动”始于年,被定义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连接线,线路呈“西南—东北”走向,设计时速公里/小时。

济郑高铁开通后,济青高铁—济郑高铁—郑西高铁会连成“一字型”,从海滨到中原直抵黄河上游,西安、郑州和济南三座“万亿之城”一字联通,西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以及规划中的济南都市圈将实现“圈圈共融”,整个中国北方沿黄河一线的区域经济格局将加速演变。

高铁一响,黄金万两。对沿线城市聊城、濮阳来说,当时空和心理距离越来越近,发展机遇便如同活水汩汩不绝,未来已来,不舍昼夜。

这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高铁,东接京沪高铁、西连京广高铁,中段在聊城西站与在建的京雄商高铁交汇,一举完成了济南和郑州的“米”字型高铁网。而这条东西向的通道与郑西高铁连接时,也将串联起西起渭水中下游,沿黄河一路向东、直至黄河北折区域长达千余里的黄河沿岸城市带。

我们早在中学地理课本上,就已经认识到沿黄经济带的重要地位,整个黄河流域的沿黄沿河地带,是北方9省区人口最密集、产业最集中的区域,当一个以黄河为纽带、以高铁为骨架的“一字型”发展轴锚定在北方大地,中国的经济版图会发生什么呢?

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始终是一个艰深的课题,囿于“一亩三分地儿”的惯性思维和行政区域主体责任,一些相邻的省份往往既有合作的意愿,又存在难解的博弈和竞争。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出台的一系列区域协调的国家战略,都重在解决区域一体化中的藩篱,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构建一个高效的、畅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10年来,随着人口加速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固有的行政化的市场壁垒,须靠更多的协同发展机制予以破解,这已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识。无论是否有国家战略作为支撑,对于一省一市来说,推进区域内的一体化和跨区域的协同发展,已经是为高质量发展破题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认为,济郑高铁开通给鲁豫两省带来的发展动能,至少有三个锚点:

其一,为黄河流域“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锚定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和河南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高度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