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态迥异的八仙过海、 情意缠绵的牛郎织女、 腾云驾雾的孙悟空、 憨态可掬的猪八戒…… 面团染上斑斓的色泽, 平铺在案板上, 在捏、搓、揉、掀之间, 塑造着各自的精彩。 金坛面塑在清代即已流行,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制作工具,以刀针切、刻、划、点等细工塑造成各种活灵活现的形象。 面塑世家传技艺 潘俊芳现为金坛区儒林镇五叶村潘家面塑的第五代传人,自幼酷爱面塑艺术,技艺精湛,如今已创作了近千件面塑作品。被誉为面塑“达人”。 年6月,以潘俊芳为代表人物的金坛面塑被确定为常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11月,潘俊芳被列为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面塑)代表性传承人。 潘俊芳面塑技术是祖传的,祖辈“捏泥人”也只是作为养家糊口的一种行当。潘俊芳从小就继承了家里的手艺,帮着做面塑,父亲潘耀兴是小学老师,业余时间帮村里各家做堆花团子,村里人家造房子上梁,少不了这些东西。而这个家庭做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潘俊芳的奶奶冯氏。 潘俊芳从小对美术感兴趣,所以做起活儿来也不觉得有多辛苦,“我记得,有时候在人家家里都做到半夜的,而后我再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回家,一点都不害怕。” 儿子最爱的玩具 儿子出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潘俊芳每天出门上班前,都要捏七八个不同样式的面塑留给小家伙玩。小家伙也很配合,睡觉醒来,不哭不闹,对着这一堆玩意儿可以玩上大半天。或许是因为从小的启蒙,逐渐长大的儿子也非常喜欢捏面塑,而且用潘俊芳的话来形容,“比我还有耐心,做不好是不会歇下来的”。这样的做事风格也被儿子带到了课业学习中,练毛笔字总是能定下心来,做功课也一样,达不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总是有耐心钻研下去。潘俊芳把这些看作是其长期捏面塑的馈赠。 潘俊芳的网名直接就叫“金坛面塑”,那是被“群”里的网友问多了,他们上来一般都会问,你是哪里的?金坛?金坛是属于哪里?面塑工艺在北方更有基础,网友们很少有人知道,在江苏常州,在常州金坛,还有一名女性如此执著地喜欢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潘俊芳还先后参加了全国和省市各类艺术展示交流赛事等活动,其作品在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民间艺术作品大展和第七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分别获奖。年10月,其提供的系列面塑作品在常州运河5号对外展出,为中国大运河常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按识别
|